唱戲花旦雕塑,展現了人物的動感,仿佛隨時會在風中跳起一段婀娜多姿的舞蹈。藝術與生活在這里交匯,京劇人物雕塑傳達著千來人們對戲曲的熱愛與追求,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與發揚。梅蘭芳在“五四"前夕演出了《鄧粗姑》《一縷麻》等宣傳民主思想的時裝新戲,周信芳、程硯秋等也創作了不少的作品。袁雪芬則高舉越劇改革之大旗,主演魯迅名著《祥林嫂》,在中國戲曲中率先形成了融合編、導、舞、音、美為一體的綜合藝術機制。“率先開始了中國戲曲藝術大寫意與大寫實相結合的機制。
玻璃鋼戲曲人物雕塑,演員們身著華麗的戲服,臉上繪著的妝容,那些高高的帽子、復雜的面具、絢麗的色彩,無不展現出戲曲的特美感和文化魅力。中國戲曲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準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中國的戲曲與希臘悲劇和喜劇、印度梵劇并稱為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逐步形成了以“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五大戲曲劇種為核心的中華戲曲百花苑。
通過選材、造型、色彩以及細致的工藝,他們構建出一個又一個富有生命力的唱戲花旦雕塑。無論是京劇中的生旦凈末,還是昆曲里的幽婉柔情,皆在京劇人物雕塑中得以展現,讓人感受到濃厚的地域風情與民族特色。程式是戲曲反映生活的表現形式。它是指對生活動作的規范化、舞蹈化表演并被重復使用。程式直接或間接來源于生活,但它又是按照一定的規范對生活經過提煉、概括、美化而形成的。此中凝聚著古往今來藝術家們的心血,它又成為新一代演員進行藝術再創造的起點,因而戲曲表演藝術才得以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