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危險廢物暫存間內的安全設備,應按照以下步驟進行定期檢查和維護】
制定檢查和維護計劃:根據設備的類型、使用頻率和廠家建議,確定具體的檢查和維護周期,并制定詳細的計劃。
防火設施檢查:
滅火器:每月檢查一次壓力、滅火劑容量和噴管是否暢通。每年進行一次滅火劑的更換或補充。
消防栓:每月檢查閥門是否靈活、水槍和水帶是否完好,消防栓內的器材是否。每年進行一次全面的試水和維護。
防爆設備檢查:
防爆燈:每月檢查燈具的外觀是否有損壞,燈泡是否正常發光,線路是否有老化現象。
防爆通風設備:每月檢查風機運轉是否正常,通風管道是否有泄漏,防爆電氣部件是否正常。
泄漏應急處理設備檢查:
吸附材料:定期檢查其儲存量是否充足,是否有失效或變質的情況。
收集容器:檢查容器的完整性和密封性,有無破損或泄漏。
鏟子等工具:檢查其是否完好,有無銹蝕或損壞。
通風系統檢查:
每月檢查風機的運行狀況,包括電機溫度、噪音和振動等。
清潔或更換通風系統的濾網,一般每季度一次。
檢查通風管道是否有堵塞、破損或泄漏,每年進行一次全面的管道檢查和維護。
監控設備檢查:
每周檢查攝像頭的圖像清晰度、存儲功能和聯網狀態。
定期檢查存儲設備的容量,確保足夠的存儲空間。
個人防護用品檢查:
每月檢查防護手套、防護服等是否有破損、老化或失效。
防毒面具的濾毒盒根據使用情況和有效期定期更換。
報警裝置檢查:
每月對煙霧報警器、有毒氣體報警器進行測試,檢查其靈敏度和報警功能。
每年對探測器進行校準和維護。
洗眼器和淋浴設備檢查:
每月檢查水流是否暢通,噴頭是否堵塞。
每年檢查閥門和管道的密封性,進行必要的維護和保養。
每次檢查和維護都應做好詳細的記錄,包括檢查日期、檢查人員、設備狀況、維護措施和維修情況等。對于發現的問題,應及時進行維修或更換,確保安全設備始終處于良好的運行狀態。
【危廢倉庫建設的驗收標準通常由以下幾個部門參與制定】
生態環境部門:作為危險廢物管理的主要監管部門,負責制定與危險廢物儲存相關的環境保護要求和標準。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對建筑結構、施工質量等方面的標準制定發揮作用,確保倉庫的建筑安全性和合規性。
應急管理部門:關注危廢倉庫在防火、防爆、應急救援等方面的要求,制定相應的安全標準。
消防部門:側重于消防設施的配備、布局和消防通道等方面的標準制定,以保障消防安全。
標準化管理部門:統籌協調各部門的標準制定工作,確保標準的科學性、合理性和一致性。
這些部門會根據各自的職責和相關法律法規,共同參與制定危廢倉庫建設的驗收標準,以保障危廢倉庫的建設符合安全、環保、消防等多方面的要求。
【危廢間,也就是危險廢物暫存間或貯存間,是用于臨時存放危險廢物的設施,需要嚴格遵守相關法規和標準以確保安全和環保。以下是一些關鍵點】
選址要求:危廢間應選擇在遠離居民區、水源地和其他敏感區域的位置,以減少潛在的環境風險。
建設標準:根據《危險廢物貯存污染控制標準》(GB 18597-2023),危廢間應滿足“四防”要求,即防風、防雨、防曬、防滲漏。
防滲措施:危廢間應有完善的防滲措施和滲漏收集措施,如至少1米厚的粘土層或2毫米厚的高密度聚乙烯等。
安全設施:危廢間應配備必要的安全設施,包括通訊設備、防爆照明、觀察窗口、安全防護服裝及工具,以及應急防護設施,如洗眼器、滅火沙、滅火器等。
標識與標簽:危廢間內外應有清晰的警示標志和危險廢物標簽,標簽上應包含必要的警告語和信息。
不相容廢物隔離:化學性質不相容的危險廢物分開存放,并采取隔離措施。
堆放要求:危險廢物的堆放應根據其物理和化學性質進行,確保安全和便于管理。
出入庫管理:危廢間的出入庫應有嚴格的記錄和管理,確保危險廢物的來源、種類、數量和去向可追溯。
環境法規遵守:危廢間的建設和運營應遵守《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等相關法律法規。
應急預案:應制定并實施危險廢物事故的應急預案,以應對可能發生的緊急情況。
通過遵循這些規范和措施,危廢間的建設和管理可以有效地控制危險廢物,減少對環境和人體健康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