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地基加固而言,一般常用的處理方法主要是換填和拋石擠淤,該種處理方法工程量大、工期較長、 費用相對較高。近幾年來,采用土工合成材料處理軟弱地基,已取得了較好效果。而用土工格室加固飽和黃土地基,則是一種新的加固方法。
土工格室是20世紀80年代開發研制出的新型土工合成材料,它由高密度聚乙烯或聚丙烯共聚物片材經超聲波焊接而成,具有三維網格結構,整體強度高、耐老化、抗腐蝕性能好。用土工格室對飽和黃土地基進行局部換填加固,形成水平向加筋復合結構 體,能提高地基承載力,達到加固飽和黃土地基之目的。本文主要通過土工格室加固飽和黃土地基模型試驗,考慮幾種影響因素,對其地基性狀和承載力進行分析探討。在此基礎上,給出土工格室加固飽和黃土的地基承載力參考值和地基承載力計算公式。
支擋工程
利用土工格室修筑擋土墻,通過墻體的柔性支擋作用和加筋體的抗拉和限 制側移作用,增強土體的強度和穩定性。同時也可以在其表面種植花草,美 化 環境,形成綠色的生 態 化擋土墻。
⑤處治橋頭跳車和半填半挖交界處不均勻沉降
瑞典在20世紀80年代已經應用土工格室處治不均勻沉降的問題, 而國內也在近年來做過這方面的嘗試。在路基中鋪設土工格室,相當于在填土中加筋,提高了填土路基的剛度,緩和了沉降的差異。立體的結構還使得加筋體與填土形成了一個復合體,有利于抗拉,減少路面開裂。
路面面層根據當地的氣侯、自然條件及當地習慣及經濟水平等綜合確定蜂巢約束系統的應用。表面層應綜合考慮高溫抗車轍、低溫抗開裂、抗滑的需要;中面層應重 點考慮抗車轍能力;底面層重 點 考慮抗 疲 勞開裂性能、密水性等。對潮濕區、濕潤區等雨水、冰雪融化對路面有嚴重威脅的地區,在考慮抗車轍能力的同時還應重視密水性的需要,防止水損害破壞,宜適當減小設計空隙率,但應保持良好的雨天抗滑性能。對于旱地區,受水的影響很小,對密水性及抗滑性能的要求可放寬。此外,設計中應廣泛了解和調查項目區已建和在建項目的路面結構應用情況及各處結構的使用效果,對所要設計的結構有無成熟的施工及管理經驗,作為確定路面結構的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