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掌握一些簡單的入門訣竅,瞄準方向,實際操作起來才能事半功倍。
1 輕重感
瓷器的輕重是相對的,瓷化程度、胎體和釉層的厚薄、器物的大小都會導致器物重量的變化,很難有一個的標準,因此還是需要大量的實際上手經驗,逐漸形成真實客觀的認知。
我們只有多看多上手,加上不斷地感知、對比、總結,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判斷標準,而一旦形成自己的認知體系,對于不認識的瓷器斷代有一定的作用,但也只能當做是一種輔助手段。
2 干濕感
都說古瓷會出汗,瓷器的年齡不同、釉衣不同,在不同的溫度濕度下,展現出的干濕度也有明顯的不同。這里的“干濕”指的不是瓷器上真的出現水珠什么的,具體指的是一種手上的感覺。
一般來說,瓷器的年齡只有在200以上才會有出汗的感覺,不到200年的瓷器,摸起來手感是干燥、枯澀的,反復揉搓瓷器表面或者呵氣摩挲釉面會發出干澀刺耳的摩擦聲,800以上的瓷器也少有濕潤的感覺,是因為這個年齡段的瓷器雖然干燥,但摩挲起來絕不是干澀的摩擦聲。
要看器物中真正的老氣。
傳世品上應有使用和存放的痕跡,應有因歲月而留下的痕跡;出土器上應有土氣侵入的痕跡。這些痕跡,表現在器物上,一個就是因為空氣的氧化和長期存放在空間而形成的包漿,俗稱“水頭”。
而新器的青花上是沒有水頭的。老的傳世品一定會有一些使用過的痕跡,有揩拭痕、擦傷痕等等。這種痕跡沒有規則,是在歲月的流逝中自然留下的,和現代新品用人工做出使用痕不同,人工做的有規律性,比較生硬,仔細觀察,可以區別。
另外,涂鋅件因氣泡大量破裂,造成釉面出現流動,放大鏡下可見彎曲的水波紋。
總之,凡是老的東西,必定有真正的老氣留存;凡找不到一點老氣的器物,必定是新物無疑
瓷器鑒定真知堂上古史研究:瓷器鑒定,有眼學和科學之分。近,老化痕跡鑒定(又稱死亡氣泡鑒定)這種鑒定法,在收藏圈里頗為流行。那么,什么是老化痕跡鑒定,它的原理是什么?這種方法是否科學?科學的瓷器鑒定方法到底是什么?這些問題收藏家們都很關注。跟隨真知堂去看看這些問題的答案吧。本文配圖,均為博物館館藏文物真品,值得收藏家收藏起來慢慢看。
瓷器鑒定真知堂:瓷器的老化痕跡鑒定法,屬于眼學和科學之間。它牽涉到一門學科-痕跡學。
痕跡學是指運用自然科學相關原理和方法,研究利用和檢驗痕跡的理論、方法的學科。研究的對象是物體相互作用后外部結構變化的印跡。如手印、腳印、工具痕跡槍彈射擊痕跡、車輛痕跡、整體分離痕跡等?!栋俣劝倏啤?br />
痕跡學,屬于刑事偵查學中的一類,主要用在刑偵領域,一般人了解的筆跡鑒定就是痕跡鑒定一類。近年來,瓷器鑒定領域也出現了所謂老化痕跡鑒定法。這種鑒定方法,是依托痕跡學的研究方法,對自然老化的瓷器進行分析,從而判斷該瓷器的生產年代,確定瓷器的真偽。
術語里,陶瓷是由不同的晶相、玻璃相、氣相等組成的復合體。因此,它的顯微結構特征非常關鍵,而這種顯微結構特征,無疑是鑒定瓷器真偽的關鍵要素。
但這種顯微結構特征,目前國內僅有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可以做類似檢測,而相對于被鑒定瓷器而言,關鍵的是足夠多的標準器資料,才能得出比較靠譜的鑒定結論。這是什么意思呢?我給大家打個比方。
我們知道體操,跳水一類綜合評分的體育項目,一般有十個裁判。運動員比賽完畢,十個裁判打分,去掉一個高分,去掉一個低分,然后剩下的八個分數平均值就是運動員終得分。
古瓷器胎釉成分分析鑒定法,是目前而言的古瓷器科學鑒定方法,但基本上很難得到使用。這是為什么呢?
究其原因,是因為它具有兩個要素。是在瓷器上取樣,這樣或多或少會破壞文物真品。其次,它需要不下于10個的可靠標本,這樣才有足夠的標準器對胎釉成分進行分析,而絕大多數古代瓷器是不能被破壞作為標準器的,因為它本身價格非常高。
以宋代哥窯為例,目前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對哥窯的胎釉成分分析,是建立在故宮博物院送去的半個哥窯碟子的基礎上的,有且僅有這么一件標本。而這件標本還并非清宮舊藏,而是解放后征集的哥窯。所以,在此基礎上得出的研究結論,并不具備普遍的認可。
可惜的是,這種工作量太大,成本過高,絕非非機構或者某個博物館一己之力可以完成的。
通常情況下,在古陶瓷的胎、釉顯微結構觀察中,一般可觀察到瓷胎中的主要物相為石英、長石、云母、莫來石、鐵鈦礦物和少量的其他礦物,還有少量的玻璃相。在釉中,除了大部分的玻璃相外,通常還有少量的殘留石英、氣泡,而在某些種類的古陶瓷釉中還存在一些析晶(如鐵的氧化物析晶、鈣長石析晶等)。
可望而不可即的瓷器胎釉成分分析鑒定法,我們接觸不到,那么坊間流傳的所謂死亡氣泡鑒定法又是怎么回事呢?它管用嗎?
科學的胎釉成分分析鑒定法其實并不是坊間的所謂老化痕跡鑒定法。而所謂的老化痕跡鑒定法,主要指的是所謂死亡氣泡鑒定法。
根據這個民間的,鑒定瓷器不需要看窯口,看紋飾,只需要拿著放大鏡找釉里的所謂死亡氣泡。很多朋友對于瓷器釉里的氣泡分析圖片津津樂道,甚至出現很多教師,教你什么樣的氣泡是老瓷器,什么樣的氣泡是新瓷器。諸如此類。
那么,瓷器鑒定看氣泡有用嗎?
真知堂的答案是,對于藏品,基本沒有用。
要搞清楚所謂死亡氣泡鑒定法是否有用,要明白瓷器釉里的氣泡的來歷。
其實這些古瓷的氣泡特點,都是前輩學者在對真品進行顯微觀察中得到的視覺直觀感受。古代由于多為柴窯燒制,燒成時間長,溫度低很不穩定,很難控制,所以多出現大中小不同的氣泡,而現代煤氣窯和電窯所燒的瓷器,溫度高而恒定,窯爐內氣氛控制由電腦控制,燒成時間短,所以一般出現小而密集,大小非常整齊的氣泡。
這種氣泡的出現,是由于現代窯爐技術的高度進步造成的,古代柴窯根本做不到,所以看氣泡就成了不少瓷器鑒定和普通收藏愛好者的一個法寶。
但這種方法的缺陷明顯
。仿制者現已經可以用電腦調整窯爐內燒成氣氛,人為燒出大中小不同的氣泡。有部分做高仿瓷器的,早已經自己建造小型柴窯,燒出來的瓷器氣泡與真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