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壽星玉雕的拍賣過程體現了拍品的市場吸引力。這件拍品在某拍賣會作為開場之作亮相,起拍價即高達1000萬元。玉雕采用整塊白玉籽料雕琢而成,工藝,寓意吉祥——壽星指南極仙翁象征,鹿諧音"祿"寓意高官厚祿,葫蘆諧音"福祿",三者結合具有的祝福含義。如此的壽禮自然引發了激烈競爭,"價格攀升的很快,不多時就來到了兩千萬",終被一位房地產大亨以2200萬元收入囊中。這類拍品的成功交易往往能夠為整場拍賣會定下基調,營造出熱烈競價的氛圍。
榮古齋春拍則展示了大型拍賣會的完整運作模式。這場持續六天的拍賣會終成交額達21.3億元,較預期翻了一倍多38。組織者采取了極為嚴密的安全措施,不僅布置了偽裝成藏家的特衛隊伍,還協調警方加強了周邊警戒。拍賣會成功的關鍵因素包括:合理的起拍價策略吸引大量參拍者;拍賣師和適時安排的"托"烘托競價氣氛;針對不同客戶靈活調整的傭金結構;以及為大藏家曾小凡開設的專場拍賣。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場拍賣會故意上拍了從EAAA(可能是某文物走私集團)搶來的兩件文物作為"赤裸裸的挑釁",但得益于周密安保,整個拍賣過程"風平浪靜"。
石祿生補款事件呈現了拍賣行業中難得的誠信。2005年左右,收藏家石祿生在北京某拍賣會以220萬元拍得一幅古字畫,但由于工作人員失誤,刷卡時少收了一個"0",實際只收取了22萬元。石祿現后,盡管已經攜畫返回廈門,仍立即飛回北京補交198萬元差額。他不僅沒有利用這一失誤獲利,還要求拍賣行不得開除那位犯錯的工作人員,"不能過多問責;并且要立字據蓋章確認"。這一行為在逐利的拍賣行業中顯得尤為珍貴,石祿生自己的解釋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該有的'貪念'一定要去除。"這一事件也反映了早期拍賣業管理的不規范,"各種技術監控手段也落后,拍賣管理工作高度依賴人工操作"。
吳冠中假畫案揭示了《拍賣法》"不保真"條款的弊端。2008年,收藏家蘇敏羅在北京瀚海拍賣公司以253萬元競得署名吳冠中的油畫《池塘》,后經畫家本人親筆鑒定為"此畫非我所作,系偽作"7。盡管有畫家本人證言,法院仍依據《拍賣法》第六十一條的免責條款判決蘇敏羅敗訴7。這一案例顯示,拍賣行只要事先聲明不"保真",就可以免除贗品責任,這使得"'掌眼'不作準,拍賣行里不保真,收藏這件事兒,還真的沒法靠譜"7。有業內人士尖銳指出:"這條看起來是制約拍賣行的規定,實際上給拍賣行開了'生門'!"
古玩拍賣行業的規范發展與未來展望
古玩拍賣行業要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正視當前存在的各種問題,從法律完善、行業自律、技術應用和國際合作等多方面入手,構建更加規范、透明、誠信的市場環境。隨著中國經濟持續發展和文化自信增強,古玩拍賣市場潛力,但也面臨轉型升級的迫切需求。如何在保護文化遺產、促進市場繁榮和保障消費者權益之間找到平衡點,是行業發展的關鍵課題。
法律體系完善是規范古玩拍賣市場的首要任務。現行《文物法》過于嚴苛的規定導致普遍違法狀態,應當進行合理修訂。可以考慮適當放寬文物交易限制,建立分級管理制度,對不同級別文物實施差異化管理政策。對于《拍賣法》的"不保真"條款,應當設置合理限制,要求拍賣行對拍品真實性承擔與其能力和收費水平相稱的責任。可以借鑒英國等成熟市場的經驗,引入"合理勤勉"(reasonable diligence)原則,要求拍賣行對拍品來源和真實性進行基本核查。對于故意售假或重大過失行為,應當排除免責條款的適用,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