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時翡翠傳入中原,其動人心魄的碧綠馬上贏得了國人的傾心。用翡翠制成的玉飾件大行其道,成為時人競相追逐的時尚。但在傳統的中國人眼里,翡翠制成的玉飾卻遠遠比不上古玉。直到今天,如果我們拿起一件翡翠,我們只會去評價它的顏色,它的質地,它的制作。可當我們看見一件古玉,欣賞它的造型,它的沁色、它的質料的時候,心中油然而升的卻會是一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究其原由,就是因為古玉里孕含著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沉淀以及炎黃子孫的民族精神。
裝飾功能
古代人們佩玉,主要不是簡單的裝飾,不僅僅是表現外在的美,而是表現人的精神世界和自我修養的程度,也就是表現德,同時還具有體現人的身份、感情、風度,以及語言交流的作用。古代君子必佩玉,也即要求君子時刻用玉的品性要求自己,規范人的道德,用鳴玉之聲限制人的行為動作。
時至今日,珠寶玉飾仍然視為幸運和社會地位的象征,并已逐步成為表現個人性格、裝飾、品位、風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從外表上令整體的衣飾打扮得更加明艷照人。現代玉飾的品種款式多種多樣,有:各玉珠串、各玉手鐲、各玉發夾、翡翠掛件、套裝飾品、各玉戒指、金鑲玉品、各玉腰帶等琳瑯滿目,除岫玉、瑪瑙、密玉等玉料外,還采用翡翠、青金、雞肝石、孔雀石、東林石、珊瑚、水晶、芙蓉石、木變石等等玉石原料。規格款式不斷翻新,單珠串就有平串、寶塔串、花色串、異形串、隨形串等等。這些珠寶玉飾通過精心的配帶,會給你的生活、衣飾起到珠聯璧合的效果。
政治功能
1)從新石器時代中期起,氏族的墓葬中就出土了許多精制的玉器,如良渚文化。
2)商周時代,上述現象更加普遍。如二里頭文化中的"柄形飾"只出現在大型墓葬中。
3)春秋戰國時期就有"六瑞"的使用規定。
4)秦以前,"九鼎"象征君權;秦以后,玉璽成了君權的象征;秦始皇制成一枚傳國璽,以后各代帝王認為得了此璽才是真命天子。以玉為璽的制度,一直沿襲到清朝。乾隆皇帝厘定的25枚寶璽,絕大多數為玉制。
5)漢以后各代規定,達到某一等級的人才能有資格得到什么形制的玉璽。
6)唐代明確規定了官員用玉的制度。
玉器辨別的方法很簡單,只要用手指甲使勁刮一下,如果能刮下一點白色的皮,就不是白玉。
鑒定方法
可以用以下的方法進行鑒別:
,當你在眼花繚亂的玉器攤上挑選玉器而無法分辨真假時,可以就地取材,將一滴水滴在玉器上。如果水滴成露珠狀久不散開,就證明是真玉;如果水滴一下子就消失掉,那么就說明是次品或者假貨。
第二,感知。挑選玉器時,可以用手來回觸摸,如果感覺到一種冰涼潤滑感,則有可能是真玉,因為真玉具備這一秉性。
第三,把所看中的玉器拿起,朝向光明處看,如果顏色剔透、綠色均勻分布,就說明是真玉。
第四,如果玉器商販允許,可以用舌尖舐。真玉有澀感,假玉沒有這一秉性。
第五,如果你在非正規玉器市場上挑選玉器,好是帶上放大鏡。因為用放大鏡可以分辨出玉器的好劣。一般情況下,把玉器放在放大鏡下看,如果是真玉,少裂痕或者無裂痕的為好玉。如果裂痕很多或者很大,則證明是劣貨。
修復方法
1、一分為二 有些玉器碰壞后,設計師、雕刻師總是根據其破損情況,部析它原來的造型,經過一番巧思,然后在原件基礎上巧妙分割,一分為二,把原來的雕件分成兩個或兩個以上相互立或關連的小件。這樣的修復,因為一般不作大的舍棄,所以減少或彌補了原來的損失,甚至修復后的玉器價值,有時還不遜于原件。
2、金玉鑲嵌 :金平鑲嵌在珠寶首飾行業里是一種普遍使用的工藝,例如嵌寶戒指、鉆石戒指、嵌寶項鏈掛件、嵌寶耳飾等等。
金玉鑲嵌,很容易使人聯想到小說《紅樓夢》中的“金玉良緣”之說,那是吉祥的征兆,況且金玉、金石都非常名貴,在色彩上的搭配也十分和諧。所以,古今中外金玉鑲嵌的器皿、飾件始終受到青睞。
3、斷口粘合:玉器斷裂 ,在近代也有用粘合法進行修復的。修復得好,甚至能“以次亂正”。
這種粘合方法的大致操作過程是:先將裂面仔細清掃干凈,再用粘合劑(聚醋酸乙烯浮劑或環氧基樹脂)均勻地涂于其上,然后細心地對準原來的部位,用力粘合,擠出裂口的粘合劑,再用丙酮擦除,粘合劑凝固的過程中,好用膠帶固定,或以重物壓住,以免錯位。
4、重新修整 這是以掩飾、彌補玉器破損為前提,而別具匠心進行的重新創作。
藝術大師們從長藝術生涯中,創造和積累了多種絕妙的應變補救、重新修整的方法,如“去高補低”、“去肥補瘦”、“以壞補壞”、“以破補破”等等絕技。
5、缺處添補 玉雕佩掛件不慎跌落,也有不斷裂而只碰缺一小塊的,但畢竟“破相”了。于是人們想到如何為它“整容”,其辦法就是添補。添補的方法有二:一是填補,二為新補。
那么如何鑒別真假玉器呢?
,要了解玉器背后的歷史、文化背景以及材質特征。其次,需要觀察玉器的顏色、紋路、透明度等特征,用手感覺重量、光滑程度、溫度等,借助的鑒別工具如紫外線光、顯微鏡等工具進行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