蚓激酶是從蚯蚓中提取的一組蛋白水解酶。
在臨床上,蚓激酶具有抗血栓、改善微循環等作用,常用于缺血性腦血管病中纖維蛋白原增高及血小板凝集率增高的患者。
使用蚓激酶時可能會出現一些不良反應,如頭痛、頭暈、皮疹、皮膚瘙癢、胃腸道不適等。此外,有出血傾向的患者應謹慎使用。
蚓激酶的酶活鑒定通常涉及以下幾種常見的方法:
1. 纖維蛋白平板法:
- 制備纖維蛋白平板:將纖維蛋白原溶解在適當的緩沖液中,加入凝血酶使其凝固形成纖維蛋白平板。
- 樣品處理:將待測的蚓激酶樣品進行適當稀釋。
- 孵育:在纖維蛋白平板上打孔,加入稀釋后的蚓激酶樣品,在適宜溫度下孵育一定時間。
- 觀察與測量:觀察樣品孔周圍纖維蛋白的溶解情況,測量溶解圈的直徑或面積,與標準品對照計算酶活。
2. 發色底物法:
- 選擇合適的發色底物:通常使用對特定肽鍵具有特異性的發色底物。
- 反應體系:將待測蚓激酶樣品與發色底物在適宜的緩沖液中混合。
- 測定吸光度:在一定時間內,使用分光光度計監測反應體系在特定波長下的吸光度變化。
- 計算酶活:根據吸光度變化和標準曲線計算蚓激酶的酶活。
3. 纖維蛋白原降解法:
- 準備纖維蛋白原溶液:將纖維蛋白原溶解在緩沖液中。
- 加入蚓激酶樣品:將待測樣品與纖維蛋白原溶液混合。
- 檢測降解產物:通過電泳、液相色譜等方法檢測纖維蛋白原的降解產物,從而評估蚓激酶的酶活。
在進行蚓激酶酶活鑒定時,需要嚴格控制實驗條件,如溫度、pH 值、反應時間等,以確保結果的準確性和重復性。同時,使用標準品進行對照也是很重要的,以便對酶活進行定量測定。
蚓激酶是一種具有纖溶作用的酶復合物,常用于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等。其使用方法通常包括以下方面:
1. 劑型和規格:常見劑型為腸溶膠囊,不同廠家生產的規格可能會有所差異。
2. 用法用量:一般口服,成人一次 2 粒,一日 3 次,或遵醫囑。
3. 用藥時間:通常需要按照療程使用,具體療程長短取決于病情和個體反應。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蚓激酶前應明確診斷,并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在用藥過程中,可能需要定期監測凝血功能等指標,以確保用藥安全。同時,如果患者有出血傾向、過敏等情況,應慎用或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