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營造法式》中就有明確規定,建筑彩畫方法分為五彩遍裝、碾玉裝、青綠迭暈菱問裝、育綠裝飾、丹粉刷飾和雜間裝六大類,并對如何襯底、貼金、調色、襯色、淘取石色及熬煉桐油等工藝,都有具體規定和要求。色彩應用上,等級嚴格。建筑的色彩運用較強地表現出不同朝代的審美習慣。例如,南北朝至隋唐,宮殿、廟宇建筑多用白墻、紅柱,或在柱、訪、斗拱上施以各種彩繪,青瓦或琉璃剪邊屋頂。宋、金的宮殿建筑,多為白石臺基、紅墻、紅門、紅柱、紅窗、黃綠兩色琉璃瓦屋頂。斗核、訪額等用朱紅或白粉襯底,繪青綠彩畫、間裝金色。 至明清時期,白石臺基,宋紅色墻柱門窗和以青綠冷色為主調的金碧交輝的仿梁彩畫,黃綠色琉璃瓦屋頂的建筑,更顯得流光溢彩,絢麗奪目。
元朝的宮殿大量使用的是綠色琉璃,元朝王實甫的《西廂記》本里就有“梵王宮殿月輪高,碧琉璃瑞煙籠罩”的曲詞。到了明清時代,對于建筑使用的琉璃色彩有了更嚴格的要求。天安門城樓大殿的屋頂上覆蓋的是封建時代品級高的金黃色的琉璃瓦和琉璃構件。明、清兩代生產琉璃瓦,無論數量或質量都超過以往,有黃色、青色、綠色、藍色、黑色及白色等各種釉色。清代以后,琉璃瓦的色彩更多,又增加了桃紅、孔雀藍、葡萄紫等華麗的釉色。其中黃色琉璃瓦僅用于宮殿、陵寢和神圣的祠廟。
琉璃瓦的普通瓦件筒瓦、板瓦采用擠制成型,擠坯機(TCL350真空擠出機)是在攪泥機的出泥口加裝一個與坯體尺寸相同的機頭,待坯擠出后,用鋼絲切成瓦坯,放支架上晾干、修坯、干燥后燒成。
傳統琉璃瓦用生鉛釉以鉛丹作助熔劑,主要著色劑是鐵、銅、錳、鈷等金屬氧化物,屬于pbo-SiO2二元系統,約在850℃—1000℃溫度中燒成。生鉛釉隨色劑含量多少,直接影響釉色深淺變化,可獲得層次豐富的色彩。
鋪底瓦從檐口開坑,底瓦每塊間隔約260mm寬,瓦底鋪水泥砂漿,疊瓦釉面見光100-120mm,從檐口往脊頂方向排列。鋪蓋瓦從檐口兩坑底瓦的頂部塊先鋪花邊,并用銅絲掛牢釘在水泥中固定,花邊的后部往脊頂方向鋪貼蓋瓦,每塊間隔約100-120mm,底鋪水泥砂漿。底瓦、蓋瓦鋪貼到脊頂時,垂直面用盾瓦收口。
古建筑多半采用五顏六色的琉璃瓦,它的燒制工藝與普通瓦不一樣,是一種彩色釉質異形瓦。上面有一層釉質,細膩光亮,屋檐的琉璃瓦為彩釉圓筒形。如果去尋幽探古,老建筑上特別是寺廟還可見其蹤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