窯瓷器鑒定拍賣咨詢威信GDPM588
青瓷產品的特征和鑒定要領是:
(1)胎色灰白,胎質堅硬,露胎處呈現醬黃色。
(2)釉色青黃、深沉,釉層較厚,器物往往上部厚,下部薄,胎釉交接處呈姜黃色。此外,青釉釉面上有的出現小的露胎褐斑,為其它青瓷所不見。
(3)器型豐富,盤、碗、杯、碟、瓶、壺、罐、爐、盒、香薰、注壺、注碗、盞、缽、燈、枕等均有,器物造型多變,有花瓣式、瓜棱式和多折式,外形美觀。其中力士爐頗具特色,爐身底座四周跪有力士。
(4)唐末、五代青瓷采用劃花裝飾,紋飾題材多為水波與花草紋。
(5)宋代裝飾技法主要是刻花、印花、劃花以及模印刻劃相間,以刻花、印花為主。北宋中期刻花發展成熟,刀法犀利,線條剛勁有力,刀痕有斜度,是宋代刻花技法中者。北宋晚期的印花也很精美,布局嚴謹,對稱勻衡。紋飾有纏枝蓮、把蓮、牡丹、纏枝菊、波浪、飛鶴、飛蛾、犀鶴、博古、海水游魚、蓮塘戲鴨和嬰戲圖案等,紋則是宮廷瓷器題材。水波紋外一般刻劃以六角形邊線,水波中三魚多見。嬰戲圖案則以蕩秋千為主。宋代花紋裝飾特點是,早期于器面刻劃簡單的花瓣紋;中期則花紋滿布器面;到了晚期花紋線條大多纖巧。
(6)金代產品瓷胎呈灰白色,青釉呈色偏黃。大量使用陶范印花,滿布器面的花紋逐漸減少,而在盤、碗內壁,大量出現菊花、、水波、魚鴨紋等,構圖簡單,呈圓圈形。
(7)元代產品器外一般施半釉,挖足淺,足較寬,似底足,足內心有乳狀凸起。
(8)晚唐、五代盤、碗一般采用支釘支燒,通體滿釉。宋代器物足端無釉,足內有釉。金、元時期一般采用疊燒,盤、碗內有疊燒痕,也有用一缽一器裝燒的,則僅足端無釉。
同治瓷,清代同治朝(1862-1874)生產的瓷器。同治時期景德鎮的家妻瓷器生產更加萎縮,工藝低下,產品粗糙。咨詢威信GDPM588
造型基本上為傳統造型的承襲,也出現了一些新的造型與品種。如器壁高深的紅地開光龍紋碗以及為同治大婚而特制的“大婚禮造器”等。這些器物器形規整但略顯笨拙。青花有的色澤比較清新明快,有的粗劣黑褐,色料飄浮。粉彩色彩比較鮮艷,多用彩色作地色。由于色料中施加粉質較多而顯得比較濃厚。為慈禧太后燒制的“體和殿”款餐具和陳設瓷比較規整。綠彩呈深翠色,黃彩嬌嫩淺淡。黃釉地色鮮亮凝厚,稱“明黃”。翡翠釉是同治時新出現的釉色。釉中綠色與白色混雜,如同翡翠。同治黃釉釉色濃深。黃釉瓷器有一色黃及黃釉刻花,也有黃釉為地色的加彩器。紋飾喜用吉祥內容的紋飾,如萬壽無疆、五福捧壽、麒麟送子等。紋飾風格進一步圖案化,缺乏生氣。款識,以“大清同治年制”六字兩行豎列楷書款和“同治年制”四字兩行豎列楷書款為主,無圈欄,粉彩器多用紅彩書寫。署“燕喜同和”楷書款的為同治皇帝大婚禮造器。其字體方正,結構嚴謹。民窯器物多用字跡草率的紅彩印章式篆書款,有六字和四字兩種。
磁州窯瓷器價格尚在低谷
近十年來,紐約、倫敦、香港拍賣市場上每年磁州窯瓷器上拍的數量相當有限,成交價超過5萬元幣的通常30件之下,有的年度甚至低于10件,可見其流通量并不大。近十年來,紐約、倫敦、香港拍賣市場上每年磁州窯瓷器上拍的數量相當有限,成交價超過5萬元幣的通常30件之下,有的年度甚至低于10件,可見其流通量并不大。內地市場受文物法規的保護,宋代至元代的磁州窯瓷上拍不多,僅嘉德多年來有少量拍品上拍。從這十年幾大市場的成交情況看,磁州窯瓷器的成交品主要以宋、金、元時期的器物為主,成交價超過百萬元幣的多出自宋代,明清制品稀見,成交價普遍較低。成交品器型豐富,涉及梅瓶、瓜棱瓶、花觚、玉壺春瓶、卵形瓶、雙系罐、四系罐、大罐、各式枕、行爐、蓋盒、雕像、各式盤和碗、缽等等,琢器的價格明顯圓器。其市場行情具有代表性的器型有梅瓶、花觚、瓷枕等幾類。各式梅瓶宋、金時期是磁州觀臺窯生產的興盛期,以其特有的裝飾藝術形式,被廣大民眾所喜聞樂見,拍場上成交價超過百萬元的磁州窯瓷器以上是宋代制品,且以琢器為主流,行情表現的是各式梅瓶、花觚、瓷枕、大罐等。市場上被廣泛認知的是一件北宋時期的刻花褐彩梅瓶,高27厘米,2000年6月7日在倫敦蘇富比春拍中以50.5萬英鎊拍出,創造了當時磁州窯瓷器的高成交價。至2004年11月1日香港佳士得傳珍專場再拍時,此瓶估價已漲到了1000萬至1500萬港幣,結果不負眾望,拍出了1350.375萬港幣(約合1444.9萬元),至今仍保持著磁州窯瓷器的拍賣高紀錄。這件梅瓶的裝飾風格樹一幟,風格類似定窯制品,如博物館所藏的定窯紫釉梅瓶。日本大坂東洋陶瓷美術館藏有一件造型、紋飾類似的梅瓶。這件梅瓶應出自北宋觀臺窯,在觀臺窯的考古發掘中,曾出土過一件深褐色的刻花梅瓶,梅瓶的頸、口與此件相似,也接近現藏于磁州窯博物館所藏的白地褐剔花纏枝牡丹紋矮腹瓶。梅瓶是磁州窯的經典器型,變化多樣,裝飾風格豐富多彩,白釉、白釉褐彩、白釉黑花、綠釉、黑釉等品種均有,裝飾技法有繪畫、刻、劃、剔等多種。完整器在拍場上的價格不低,2001年倫敦佳士得秋拍,估價7000至1萬英鎊的北宋磁州窯梅瓶以376萬英鎊成交,高31.8厘米,梅瓶小口細頸,造型豐碩,通體施褐釉,肩、足刻覆仰呼應的蓮瓣紋,腹部刻繪飽滿的纏枝牡丹紋。同場中還以3965萬英鎊拍出的北宋白釉刻花梅瓶,高29春拍再以605萬英鎊拍出一件同時期風格類似的刻花牡丹紋梅瓶,高31.3厘米,可見這類梅瓶的價格目前已經逼近百萬元。珍珠地裝飾的手法還在宋至元代的瓷枕、瓶、罐、行爐等器物上出現,日本、英國、美國以及我國各地的博物館中收藏有不少標準器物,但是存于私人收藏者手中的傳世完整器并不多見。珍珠地紋飾出現在器物上早見于唐代的金銀器,應是由西亞傳入,由出土實物來看,唐代密縣窯燒制的瓷器已經開始運用此種技法,通常以管狀的竹木或金屬工具在施好白色護胎粉的坯體上戳印而成。2009年紐約佳士得春拍,一件WalterHochstader舊藏的北宋珍珠地纏枝花卉紋瓶,僅以2875萬美元拍出。由此也可以看出,市場中還是有很多收藏者、行家對磁州窯瓷器的裝飾技法不甚了了。綠釉梅瓶的價格也不低,2009年紐約蘇富比春拍,一件高僅19.8厘米的北宋綠釉彩繪小梅瓶成交價已達745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