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餅寓意團圓,也應該是明朝開始的。如果綜合明朝有關月餅與中秋節民俗的資料來看,應該能夠看出月餅取意團圓的歷史軌跡:中秋節祭月后,全家人都圍坐一起分吃月餅月果(祭月供品)。因為月圓餅也圓,又是合家分吃,所以逐漸形成了月餅代表家人團圓的寓意。
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到了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當時俗稱“小餅”和“月團”。北宋中秋節喜歡吃一種“宮餅”,民間俗稱為“小餅”“月團”。蘇東坡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
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但對中秋賞月,吃月餅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覽志會》才有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到了清代,關于月餅的記載就多起來了,而且制作越來越精細。宋代的文學家周密,在記敘南宋都城臨安見聞的《武林舊事》中提到“月餅”之名稱。
形月餅:像形月餅過去稱豬仔餅,餡料較硬,多為兒童之食;外觀生動,是孩子們的新寵。
10、黃金奶油月餅:黃金奶油月餅餅皮奶油味十足,色澤呈黃金色,口感。
11、雜糧月餅:雜糧月餅原材料采用五谷雜糧為餡料,口味鮮美、健康時尚。
12、巧克力月餅:巧克力月餅的月餅餡主要是巧克力以及一些果仁(比如瓜子、核桃、花生仁等),味道香甜,迎合了年輕女性的口味。
月餅的種類及口味概述:
1、廣式月餅:皮薄、松軟、香甜、餡足。
2、潮式月餅:皮酥餡細,油不肥舌,甜不膩口,口感柔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