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綿陽市珍惜種苗基地培育藥用馬蹄大黃種植區優選川馬1號大黃種子。此品種大黃是經過十多年種植經驗在8個大黃品種中脫穎而出的高產大黃品種。
川馬1號大黃有著以下優勢:
1.生長速度快
川馬1號大黃種子繁殖大黃快三年就可以收獲,用塊莖繁殖大黃兩年就可以收獲
2.產量高
四川馬蹄大黃種播苗三年畝產高達800公斤,是其他大黃的三倍以上
3.適應性強
用大黃種子播種適合海拔800至3000米均可種植,每年只需要除草,剪苔即可,抗病蟲害能力
4.藥用價值高
四川大黃苗在種植三年后檢測大黃苷和大黃素的含量高達30%以上這是其他大黃品種的兩倍以上
藥典規定人用藥品大黃應來自掌葉大黃、藥用大黃馬蹄大黃、唐古特大黃的干燥根和根莖。秋末莖葉枯萎或次春發芽前采挖,除去細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繩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 。商品有兩類:一西寧大黃:多加工成圓錐形或腰鼓形,俗稱蛋吉,長約6~17厘米,直徑約3~10厘米;外皮巳除去或有少量殘留,外表黃棕色或紅棕色,可見到類白色菱形的網狀理,俗稱錦紋(系由灰白色薄壁組織與棕紅色射線交錯而成),有時可見菊花狀螺旋形星點,一端常有繩孔。
質地堅硬,橫斷面黃棕色,顯顆粒性(習稱高粱碴),微有油性,近外圍有時可見暗色形成層及半徑放射向的橘紅色射線,髓部中有紫褐色星點,緊密排列成圈環狀,并有黃色至棕紅色的彎曲線紋,亦稱錦紋。
氣特殊,味苦而微澀。
主產于青海同仁、同德等地。
此外,尚有涼州大黃、河州大黃和岷縣大黃,亦皆屬西寧大黃一類。
其中涼州大黃又名涼黃、狗頭大黃,因其整個的形有如狗頭,平圓;下部漸細而鈍圓,品質亦佳,產于甘肅武威、永登等地。
二銓水大黃一般為長形,切成段塊,個大形圓者常,質地較松,內色較西寧大黃淡,錦紋不甚明顯,斷面星點亦排成圈環狀,其它與西寧大黃相似。
主產于甘肅銓水、西禮等地。
屬于銓水大黃型的商品,尚有文縣大黃、清水大黃、莊浪大黃等數種,產于甘肅文縣,成縣、清水等地。
②南大黃又名:四川大黃、馬蹄大黃。
為藥用大黃的干燥根莖 。
多橫切成段,一端稍大,形如馬蹄,少數亦呈圓錐形或腰鼓形,長約6~12厘米,直徑約5~8厘米,栓皮已除去,表面黃棕色,有微彎曲的棕色線紋(錦紋)。
橫斷面黃褐色,多空隙,星點較大,排列不規則,質較疏松,富纖維性。
氣味較弱。
商品有雅黃、南川大黃等,主產于四川阿壩藏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涼山彝族自治州及雅安、南川等地。
此外,陜西、湖北、貴州、云南、西藏等地亦產。
以上各種大黃,均以外表黃棕色、錦紋及星點明顯、體重、質堅實、有油性、氣清香、味苦而不澀、嚼之發粘者為佳。
【鑒別】 (1)本品橫切面:根木栓層和栓內層大多已除去。韌皮部篩管群明顯;薄壁組織發達。形成層成環。木質部射線較密,寬2~4列細胞,內含棕色物;導管非木化,常1至數個相聚,稀疏排列。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簇晶,并含多數淀粉粒。
根莖髓部寬廣,其中常見黏液腔,內有紅棕色物;異型維管束散在,形成層成環,木質部位于形成層外方,韌皮部位于形成層內方,射線呈星狀射出。
飲片
【炮制】大黃 除去雜質,洗凈,潤透,或塊,晾干。
熟大黃 取凈大黃塊,照酒燉或酒蒸燉或蒸至內外均呈黑色。
大黃炭 ,照炒炭法炒至表面焦黑色、內部焦褐色。
【性味與歸經】苦,寒。歸脾、胃、大腸、肝、心包經。
【功能與主治】瀉下攻積,清熱瀉火,涼血,逐瘀通經,利濕退黃。用于實熱積滯便秘,血熱吐衄,目赤咽腫,癰腫疔瘡,腸癰腹痛,瘀血經閉,產后瘀阻,跌打損傷,濕熱痢疾,黃疸尿赤,淋證,水腫;外治燒燙傷。酒大黃善清上焦血分熱毒。用于目赤咽腫,齒齦腫痛。熟大黃瀉下力緩,瀉火。用于火毒瘡瘍。大黃炭涼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熱有瘀出血癥。
【用法與用量】3~15g;用于瀉下不宜久煎。外用適量,研末敷于患處。
【注意】孕婦及月經期、哺乳期慎用。
【貯藏】置通風干燥處,防蛀 。
另有一種山大黃為同屬植物波葉大黃的根莖及根,又稱苦大黃(因含有毒性成分土大黃苷而不得用做藥材)。
常呈不規則圓柱形,外表紅褐色而黃,無橫紋,質堅而輕,斷面無星點,無錦紋,有細密而直的紅棕色射線。
氣不香,味苦而澀。質次。服后有腹痛感。
【臨床應用】用量3~30克,煎服。用治實熱便秘、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血熱吐衄、目赤、咽腫、腸癰疔瘡、瘀血經閉、跌打損傷。外用適量,治水火燙傷、上消化道出血。
【主要成分】瀉下成分為結合性蒽醌苷類,成分為游離性蒽醌。大黃不含土大黃苷,可作為鑒別正、偽品的依據之一。動物實驗表明,提取物有瀉下、、止血、促進膽汁分泌、降脂、降壓和抗腫瘤作用。
民間傳說編輯
1.從前有個黃姓郎中,承襲祖業擅長采挖黃連、黃耆、黃精、黃芩、黃根這五種藥材為人治病,被譽為“五黃先生”。每到三月,郎中便進山采藥,為此常借宿在山上農戶馬峻家中,至秋末方才離開。馬峻一家三口對他善待有加,久而久之便與馬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有一年馬家遭了火災,房子財物被燒光,馬峻妻子被燒死,剩下爺兒倆傷心地住山洞去了。郎中費了很大氣力才找到父子倆,他對馬峻說:“你帶著孩子跟我采藥吧!”于是他們終日相伴,以采藥、賣藥、治病為生。漸漸地,不識藥性的馬峻也熟悉了五黃藥,有時郎中不在家,他偶爾學著為人治病。
有一年夏天,一位孕婦身體虛弱,骨瘦面黃,因瀉肚子來求醫。恰巧郎中不在,馬峻把治瀉的黃連錯給成了瀉火通便的黃根,結果孕婦服后大瀉不止,差點沒命,胎兒也死了。這事被告到縣衙,縣老爺立刻命人捉拿馬峻,要以庸醫害人治其罪。這時,郎中趕忙跪在堂前,懇求縣老爺判自己的罪,說馬峻是跟他學的醫;而馬峻心里更是難過,自愿領罪受罰。這樣一來,縣老爺反而十分敬佩他倆的情誼,想想這五黃先生也素有聲名,而孕婦身體羸弱,孕期也短,就責罰兩人賠孕婦家一些銀兩,把他們放了。不過縣老爺后對郎中說:“你那五黃藥的“黃根”既然比其它四樣藥厲害,應該改個名兒,免得日后混淆再惹禍。”郎中深深點頭,回家便把黃根改叫“大黃”,以便區別,后來這名字就漸漸地傳開了。
2.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的漢學家們根據中國《二十五史》寫出了「大黃史」,列出它們在各個朝代的故事。十八世紀六、七十年代,大黃由中國和俄國傳入歐洲,并成為食用植物。十八世紀末,緬因州的一名種菜農民把大黃的種籽由歐洲帶來北美。
大黃
植物屬性
植物簡介
出自《本草經集注》。陶弘景:大黃,今采益州北部汶山及西山者,雖非河西、隴西,好者猶作紫地錦色,味甚苦澀,色至濃黑,西川陰干者勝,北部日干,亦有火干者,皮小焦,不如而(‘而'《綱目》引作'西')耐蛀堪久。此藥至勁利,粗者便不中服,為俗方所重。將軍之號,當取其駿快也。
大黃是多年生高大草本。生于山地林緣或草坡,或栽培,根莖粗壯。莖直立,高2m左右,中空,光滑無毛。基生葉大,有粗壯的肉質長柄,約與葉片等長;葉片寬心形或近圓形,徑達40cm以上,3-7掌狀深裂,每裂片常再羽狀分裂,上面流生乳頭狀小突起,下面有柔毛;莖生葉較小,有短柄;托葉鞘筒狀,密生短柔毛。花序大圓錐狀,頂生;花梗纖細,中下部有關節。花紫紅色或帶紅紫色;花被片6,長約1.5mm,成2輪;雄蕊9;花柱3。瘦果有3棱,沿棱生翅,微凹陷,基部近心形,暗褐色,花期6-7月,果期7-8月。
掌葉大黃
1.掌葉大黃又名:葵葉大黃、北大黃、天水大黃。
多年生高大草本。根莖粗壯。莖直立,高2m左右,中空,光滑無毛。基生葉大,有粗壯的肉質長柄,約與葉片等長;葉片寬心形或近圓形,徑達40cm以上,3-7掌狀深裂,每裂片常再羽狀分裂,上面流生乳頭狀小突起,下面有柔毛;莖生葉較小,有短柄;托葉鞘筒狀,密生短柔毛。花序大圓錐狀,頂生;花梗纖細,中下部有關節。花紫紅色或帶紅紫色;花被片6,長約1.5mm,成2輪;雄蕊9;花柱3。瘦果有3棱,沿棱生翅,微凹陷,基部近心形,暗褐色。花期6-7月,果期7-8月。
2.唐古特大黃 又名:雞爪大黃。
多年生高大草本,高2米左右。莖無毛或有毛。根生葉略呈圓形或寬心
唐古特大黃
唐古特大黃
形,直徑40~70厘米,3~7掌狀深裂,裂片狹長,常再作羽狀淺裂,先端銳尖,基部心形;莖生葉較小,柄亦較短。圓錐花序大形,幼時多呈濃紫色,亦有綠白色者,分枝緊密,小枝挺直向上;花小,具較長花梗;花被6,2輪;雄蕊一般9枚;子房三角形,花柱3。瘦果三角形,有翅,圓或微凹,基部心形。花期6~7月。果期7~9月。
本種與掌葉大黃極相似,主要區別為:葉片深裂,裂片常呈三角狀披針形或狹線形,裂片窄長。花序分枝緊密,向上直,緊貼干莖。
3.藥用大黃 又名:南大黃。
年生高大草本,高1.5米左右。莖直立,疏被短柔毛,節處較密。根生葉有長柄,葉片圓形至卵圓形,直徑40~70厘米,掌狀淺裂,或僅有缺刻及粗鋸齒,前端銳尖,基部心形,主脈通常5條,基出,上面無毛,或近州'脈處具稀疏,的小乳突,下面被毛,多分布于葉脈及葉緣;莖生葉較小,柄亦短;葉鞘簡狀,疏被短毛,分裂至基部。圓錐花序,大形,分枝開展,花小,徑3~4毫米,4~10朵成簇;花被6,淡綠色或黃白色,2輪,內輪者長圓形,長約2毫米,先端圓,邊緣不甚整齊,外輪者稍短小;雄蕊9,不外露;子房三角形,花拄3。瘦果三角形,有翅,長約8~10毫米,寬約6~9毫米,下凹,紅色。花果期6~7月
藥用大黃
本種與上2種的主要不同點是:基生葉5淺裂,淺裂片呈大齒形或寬三角形;托葉鞘膜質,較透明,上有短毛。花較大,淡黃綠色,花蕾橢圓形,果枝開展,翅果邊緣不透明。
4.食用大黃(R. rhaponticum,一種耐寒的多年生植物,栽培食用其肥碩肉質葉柄)。食用大黃適應生長于寒溫帶地區。葉柄味酸,常和草莓一起用來做餡,或用在水果羹和蜜餞中,也用制甜酒和開胃酒。根耐寒力強,而地上部分秋霜后即凍死。葉含有毒物質,僅在喜馬拉雅某些地區,人們烹食種的葉。食用大黃原產于亞洲,早春由地下莖發出大簇的葉,葉形大,寬達60公分(2呎),葉柄大,直徑超過25公釐(1吋),長達60厘米。晚春開花,花葶大,位于葉簇中央,花小而多,綠白色。翅果有棱,含一粒種子。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
1.生于山地林緣或草坡,喜歡陰濕的環境,或栽培。
資源分布
1.分布于陜西、甘肅東南部、青海、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及西藏東部。
2.分布于甘肅、青海、四川及西藏東北部。
3.分布于陜西南部、河南西部、湖北西部、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人工栽培編輯
生物學特性
喜冷涼氣候,耐寒,忌高溫。于我國西北及西南海拔2000m左右的高山區;家種多在1400m以上的地區。冬季低氣溫為-10℃以下,夏季氣溫不超過30℃,無霜期150~180d,年雨量為500~1000mm左右。對土鑲要求較嚴,一般以土層深厚,富含腐殖質,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質壤土好,粘重酸性土和低洼積水地區不宜栽種。忌連作,需經4~5年后再種。
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也可用子芽(母株根莖上的芽)繁殖。種子繁殖:大黃品種易雜交變異,應選品種較純的三年生植株作種株,7月中、下旬待種子大部變黑褐色時,連莖割回,陰干,脫粒。備用。用育苗移栽、直播法兩種。分春播和秋播,一般以秋播為好。育苗,可條播或撒播。條播者橫向開溝,溝距25~30cm,播幅10cm,深3~5cm,每1hm2用量30~75kg。撒播是將種子均勻撒在畦面,薄覆細土,蓋草。每1hm2用種量75~105kg。發芽后于陰天或晴天午后將蓋草揭去。苗出齊后,及時除草、澆水。如幼苗太密,可結合第1次除草間苗。苗期追
施稀薄人畜糞尿2-3次。初冬回苗后用土、草或落葉覆蓋,至次年萌芽時揭去覆蓋物。春播者于第2年3~4月移栽,秋播者于第2年9~10月移栽。選很有中指粗的幼苗,將側根及主根的細長部分剪去,按行距70cm,株距50cm開穴,穴深30cm左右,每穴栽苗1株。春季移栽的蓋土宜淺,使苗葉露出地面,以利生長;秋季移栽蓋土宜厚,應高出芽嘴5~7cm,以免冬季遭受凍害。直播法,按行距60~80cm,株距50~70cm穴播,穴深3cm左右,每穴播種5~6粒,覆土2cm左右。每1hm2用種子22.5~30kg,苗期管理與育苗移栽法相同。間苗1~2次,在苗
詳解圖
詳解圖
高10~15cm時定苗,每穴1株。子芽繁殖:在收獲大黃時,將母株根莖上的萌生健壯而較大子芽摘下,按行株距55cmX55cm挖穴,每穴放1子芽,芽眼向上,覆土6~7cm,踏實。栽種時在切割傷口涂上草木灰,以防腐爛。
田間管理
栽后第2年進行中耕除草3次。第3年在春、
秋季各進行1次。第4年在春季進行1次。追肥在每次中耕除草后進行,春夏季施油餅或人畜糞水,秋季施土雜肥及炕土灰壅蔸防凍,如堆肥中加入磷肥效果更好。大黃根莖肥大,不斷向上生長,所以每次中除、追肥時,都應培土,以促進根莖生長,又能防凍。大黃移栽后在第3、4年的5~6月間,抽苔開花,除留種以外,均應及時摘除花苔,以免消耗大量養料,以利根莖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