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泥鰍寸苗價格
池塘規模化養殖
所謂規模化養殖,是指在同一地點集中連片(百畝、幾百畝甚至上千畝)地進行臺灣泥鰍養殖生產,要求平均單產在500kg/畝以上,并集苗種培育、商品鰍生產、飼料供給、商品魚集中銷售為一體的“”式生產,為市場提供大量、充足的商品臺灣泥鰍。
1.場址選擇 臺灣泥鰍養殖場的場址選擇應盡可能達到水源充足可靠,水質清新且,池塘進排水方便(能自灌自排),土質為中性或微酸性的粘質土壤,陽光充足,交通便利,電力有保障。
2.成鰍池的建造 池塘面積為100平方米~300平方米;建造時應充分考慮到臺灣泥鰍特有的潛泥、逃跑等習性,池塘四周高出水面40cm,可用水泥板、磚塊、硬塑料板或用三合土壓實筑成,也可用紗窗布沿池塘四周圍欄,紗窗布下端埋至硬土中,紗窗布上端高出水面15cm~20cm;池深80cm~100cm,底層淤泥厚20cm~30cm,水深保持在30cm~50cm;池塘進水口高出水面20cm,排水口設在池塘正常水位的水平面處,排水底口設置在池底魚溜底部,且進水口和排水口均用密網布包裹,以防止臺灣泥鰍逃逸。為方便捕撈,池中應設有與排水底口相連的魚溜,其面積約為池底總面積的5%,且比池底深30cm~35cm,魚溜四周用木板圍住或用水泥、磚石砌成。
3.放養前的準備 鰍種放養天,清整鰍池,堵塞漏洞,疏通進排水管道,翻耕池底淤泥,然后用生石灰清塘,即在水深10cm時施用100g/平方米的生石灰,將生石灰兌水化漿后立即全池均勻潑灑。清塘3天后,池塘加水30cm,施入基肥,基肥可用經過發酵的雞糞300g/平方米,或經過發酵的人糞、豬糞、牛糞等500g/平方米,以培育池水中的浮游生物,使鰍種在下塘后就可攝食到適口的基礎餌料生物。
4.鰍種放養 鰍種放養前,用8ppm~10ppm的漂白粉溶液進行消毒,水溫在10℃~15℃時浸洗20分鐘~30分鐘。規格為體長3cm~4cm的鰍種,放養密度為50尾/平方米~60尾/平方米,水源條件及技術力量好時可適當增加放養量。在臺灣泥鰍養殖池中,也可適當搭配放養一些生活在水體中上層的魚類,如草魚、鰱魚、鳙魚等夏花魚種,不宜搭配放養羅非魚、鯉魚、鯽魚等品種。
5.施肥 臺灣泥鰍屬雜食性魚類,喜食有機碎屑及浮游生物、底棲動物等,因此,在成鰍養殖階段應采取施肥措施來培育池水中的基礎餌料生物。除施用基肥外,還應根據水色及時追肥,追肥常用經過發酵的豬糞、牛糞、雞糞、人糞等農家肥,也可施用過磷酸鈣、尿素、碳銨等化肥,追肥量視水色而定,用量為基肥的30%~50%,控制池水的透明度在15cm~20cm,水色以黃綠色為好。
6.投喂 臺灣泥鰍食性較廣,養殖時除肥水外還應投喂配合飼料。臺灣泥鰍的食欲與水溫有關:當水溫在20℃以下時,以攝食植物性飼料為主,約占60%~70%;水溫在21℃~23℃時,攝食動、植物飼料的比例各占50%;當水溫超過24℃時,攝食植物性飼料的比例應減少到30%~40%。供臺灣泥鰍攝食的動物性飼料有魚粉、動物內臟、蚯蚓、小雜魚、血粉等,植物性飼料有豆粕、菜粕、次粉、麥麩、谷物等,也可投喂人工配合飼料,每天投喂2次,日投喂量為臺灣泥鰍總體重的4%~10%,且投喂量應視水質、天氣、臺灣泥鰍攝食等情況靈活掌握。水溫在15℃以上時,臺灣泥鰍食欲逐漸增強,至水溫在25℃~27℃時食欲特別旺盛,水溫超過30℃或低于12℃時應少投喂甚至停喂。飼料投喂要求做到“定時、、定質、定量”。
7.日常管理 注意保持池塘水質的肥、活、嫩、爽,水色以黃綠色為佳,每周應換水1次~2次;堅持每天巡塘3次,注意池水的水色變化和臺灣泥鰍活動情況;定期投喂預防魚病的藥餌;勤打掃飼料臺,并定期消毒;發現病害時應及時治療;對進水口、排水口、塘埂等要經常檢查,發現漏洞及時修補;在氣候環境發生突變時,如天氣悶熱、氣壓低、有雷陣雨或連日陰雨,應注意觀察成鰍是否浮頭,浮頭嚴重時應及時充注新水;做好養殖記錄。
查看全部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