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別名 |
城隍爺神像,城隍奶奶神像,城隍塑像,山神佛像 |
面向地區 |
全國 |
產地 |
河南 |
包裝 |
木盒包裝 |
尺寸 |
3厘米~6厘米 |
加印LOGO |
可以 |
適用場所 |
家居 |
送禮對象 |
其它 |
制作工藝 |
雕刻 |
城隍:有的地方又稱城隍爺。他是冥界的地方官,職權相當于陽界的市長。因此城隍就跟城市相關并隨城市的發展而發展。城隍產生于古代祭祀而經道教演衍的地方守護神。城隍本指護城河,班固《兩都賦序》:"京師修宮室,浚城隍。"祭祀城隍神的例規形成于南北朝時。唐宋時城隍神信仰滋盛。宋代列為國家祀典。元代封之為佑圣王。明初,大封天下城隍神爵位,分為王、公、侯、伯四等,歲時祭祀,分別由國王及府州縣守令主之。明太祖此舉之意,"以鑒察民之善惡而禍福之,俾幽明舉不得幸免"。城隍職責是掌管生人死人戶籍,守護一方,為一方百姓記下善惡功過。在道教科儀法事時,召請亡魂前,會給城隍發牒,通知城隍派鬼卒押解亡魂到壇場施食超度。城隍由護衛神變為陰界監察系統,道教因之而稱城隍神職司為剪除兇逆,領治亡魂等[1] 。梁興揚道長釋義
王孫明太祖朱元璋曾是土地廟里的小和尚,做了皇帝后,他對土地公公及其上級城隍爺極為推崇愛戴。他下旨京城和幾個大城市的城隍爺的神職為王,職位為正一品。各府、州、縣城隍爺的神職分別為公、侯、伯,從而與當地的官署衙門同等級別,使城隍廟興旺起來。
守護神:守護城池、國家。[2]
司法神:主管生人亡靈、獎善罰惡、生死禍福和增進幸福利益等等。
城隍在明清以后,成為一個神的官職,而不是一尊神明。都城隍為省級行政區所奉祀,相當于陰間的巡撫。府城隍相當于陰間的知府,縣城隍相當于陰間的縣令。各地的城隍由不同的人出任,甚至是由當地的老百姓自行選出,選擇的標準是殉國而死的忠烈之士,或是符合儒家標準正直聰明的歷史人物。
古代教人做官的黃六鴻《福惠全書》寫道,新縣官蒞境:"于上任日,或日至城隍廟齋宿"以便在夢中請教境內是否有懸而未決的冤案。
有些神明雖不稱城隍,但卻有城隍的性質與職能,如福建泉州惠安縣的青山王,其廟就配奉有判官、諸司、范謝將軍等。
城隍下轄有文武判官、各司大神、甘柳將軍、范謝將軍、牛馬將軍、日夜游神、枷鎖將軍等神。
其中城隍的僚佐為各司,而各司依各廟配置,并不相同,有三司、六司甚至到廿四司或卅六司之說,且各司名號,也不盡相同,如頭城城隍廟則以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為司。唯大抵以陰陽司為諸司。陰陽司是城隍爺的輔吏,協調諸司,監察諸案后,方陳報于城隍。
最近來訪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