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
唐代古錢幣,古錢幣征集電話,元代古錢幣,從事古錢幣 |
面向地區 |
全國 |
清朝后期銀錠開始向銀元轉化。明朝中葉起,在對外貿易中外國商人用他們的銀元購買中國絲、茶、瓷器等,使各種外國銀元開始在中國流行。到清道光年間,從簽不平等《南京條約》開始,賠款用的銀元都是“洋錢”,當時中國本國還沒銀元。庫存洋錢不足抵銷數目劇增的對外賠款,于是迫使清末開始自己鑄造銀元。中國早的機制洋式銀元為光緒年間的“光緒元寶”,俗稱“龍洋”,因銀元背面一般鑄有龍紋而得名。同時出現機制銅元,又稱“銅板”。機制銀幣和銅元的出現對中國傳統的銀兩貨幣和方孔圓形為主的銅錢制是一種沖擊。
我國歷代古錢幣大多數是以銅合金形式鑄造的,因而合金的成份不同,錢幣也隨之呈現出不同的顏色。各時代的錢幣銅質是不同的,又由于古代冶煉技術不同,各地區鑄造的古錢也各不相同,每個朝代各有特點。總的來講,用銅鋅合金鑄造的錢幣呈黃色,銅錫合金鑄造的錢幣呈青色。清代、民國時期,新疆、西藏等地鑄錢,用銅加少許鋅鉛,鑄成后錢體呈紅色。
漢代至唐宋時期的絕大部分錢幣均為青銅鑄造,其特點是銅色青白中微帶淡紅。明嘉靖以后,開始向黃銅過渡,到天啟年間,用黃銅鑄市成為定制,錢幣色澤較之以前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例如先秦時期的鑄市主要是銅錫合金鑄成的,銅質呈青紅色,質地較硬挺;隋代的五銖錢因為錫的成份大,銅質泛白,稱之為白錢;乾隆五年以后,鑄錢加錫。叫做青錢。可見,我國古錢鑄造均有規律可循。
今所見錢幣,無外乎兩種:一為發掘品,一為傳世品。發掘品在地下埋藏了許多年,其表面都長滿了銅銹色。傳世品也因空氣中氧化作用,表面有一層包漿。呈黑色或銅色。銅是一種比較穩定的金屬,在常溫下不易生銹。要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的時間才能生成氧化銅、堿式碳酸銅等。氧化銅因形成的顆位大小不同,呈現出黃、橙紅、鮮紅、深棕等不同的顏色,俗稱“棗皮紅”、“栗子殼”等。出土的發掘品錢幣表面銹色深深漬入錢幣里面,因為其分子結構穩定、緊密,所以真銹很不容易擦掉。而偽造銹色則不然,偽銹多在錢幣表面,稱作“浮銹”或“粉狀銹”,比較輕浮,容易脫落,往往經堿水一煮,做上的假銹便不堪一擊。
我國金屬鑄幣的一大特點就是有銘文書寫,可以說,每一種錢幣文字的字體各有特征,不同時代的鑄幣銘文,有不同的書寫風格。根據這些特征可檢驗是否為同時代的錢幣。另外,在注重各種錢文特點的同時,還可找出錢文的演變過程和變化的規律。這些規律和特征可以作為鑒定古錢真偽的依據。
先秦時期的刀、布、圜錢等金屬鑄幣上的文字是用大篆來書寫的。秦漢時期,錢文書體屬小篆范疇,如半兩、五銖,但已有漢隸風格,其中莽錢為懸針篆。魏晉南北朝書體復雜。唐代錢幣為八分隸書,唐代以后隸書盛行,五代十國主要為真、篆、隸三種。北宋錢幣則有篆、隸、真、行、草。自南宋光宗紹熙以后至元、明、清,錢文均以楷書(真書)為主,間或篆、隸書體。因為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錢文又有蒙、滿、回、黨項(西夏)等少數民族文字。
主營行業:拍賣服務 |
公司主營:文物拍賣--> |
企業類型:個體經營 |
公司成立時間:2020-07-01 |
員工人數:5 - 10 人 |
研發部門人數:5 - 10 人 |
經營模式:生產型 |
經營期限:2020-01-01 至 2040-06-30 |
最近年檢時間:2024年 |
經營范圍:從事拍賣業務,從事互聯網文化活動,銷售食品;文物拍賣,貨住物進出口;技術進出口;代理進出口;組織文物鑒定活動(未取得專項審批前,不得開展出境文物鑒定);承辦展覽展示活動;銷售工藝品、珠寶首飾、鐘表。(市場主體依法自主選擇經營項目,開展經營活動;從事拍賣業務、從事互聯網文化活動、銷售食品、文物拍賣以及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準后依批準的內容開展經營活動;不得從事國家和本市產業政策禁止和限制類項目的經營活動。) |
是否提供OEM:否 |
公司郵編:100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