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對月餅早已失去了貪婪的興趣,而且這幾年也沒有認真的吃上一口,但是我卻忘了,父母寄情的不僅僅是那一口月餅的滋味,更是那滋味承載的更多的回味,所以,我應該感謝老婆,謝謝她得一片苦心。
記得兒時的月餅,只有古老簡單的草紙包裝,與人一樣樸實。品種也只有兩種。一種好點的五仁提江,白白的池實。掰開青紅絲鮮綠分明。黃生仁,核桃仁、杏仁、瓜子仁,麻仁,還有芝麻等,看得見,吃得香,實實在在。
差點的叫郭杜林,土話稱球鞋底子,它的圖案如膠鞋的底紋。但這種月餅,雖不及提江的價錢。人們喜歡的程度,卻大大超過了提江。郭杜林是清康熙年間太原城內三姓開的糖餅鋪研制而成的。餡料,蜂蜜、白糖、青紅絲、桂花等。以皮軟、餡酥、香甜而膾炙人口。那時的人,只注重口感,對營養(yǎng)似乎沒那個概念。所以,郭杜林價錢的提江,在人們的心目中,不及郭杜林的實惠了。
月餅一年吃一次,但在人們的心里,并不是什么稀罕物,已成了節(jié)日濃情氛圍的一種裝飾品。就自己對精制的月餅,也沒有那份過多的食欲。倒是對雁北一代的麻油月餅,還有點心思。月餅在人們心中日益淡化,但從那個崢嶸年代走過的人,每年一度的月餅,總會勾起人對往事的回憶。
先不說月餅的質量如何。單從包裝來說,圖案工藝,無不體現(xiàn)出一個時代的進步。商家別出心裁,煞費心機,用各種新穎的色彩,制作出引人入勝暢想的圖案。觸景生情,無不勾起人的思鄉(xiāng)之情與家人團圓的渴望。把人間的那份濃濃之情,渲染勾勒的。
這是司空見慣的場景,每當遇到節(jié)日,沿街的店鋪商家就會挖盡智商作出各種噱頭,無非是賺些人氣賣些東西而已,特別是中秋這樣中國人比較在乎的節(jié)日,商家總是不會放過的,盡管推銷的東西尚不知道有沒有毒,能不能吃。

中國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飲食習俗。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有詩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贊美月餅,從中可知宋時的月餅已內有酥油和糖作餡了。到了元代,相傳人們曾利用饋贈月餅的機會,在月餅中夾帶字條,約定八月十五夜,同時行動,殺死趕走蒙古“韃子”。到了明代,中秋節(jié)吃月餅的習俗更加普遍。明·沈榜《宛署雜記》載:“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
《酌中志》說:“八月,宮中賞秋海棠、玉簪花。自初一日起,即有賣月餅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餅、瓜果。如有剩月餅,乃整收于干燥風涼之處,至歲暮分用之,曰團圓餅也。”經(jīng)過元明兩代,中秋節(jié)吃月餅、饋贈月餅風俗日盛,且月餅有了“團圓”的象征義。經(jīng)清代到現(xiàn)代,月餅在質量、品種上都有新發(fā)展。原料、調制方法、形狀等的不同,使月餅更為豐富多彩,形成了京式、蘇式、廣式等各具特色的品種。月餅不僅是別具風味的節(jié)日食品,而且成為四季常備的精美糕點,頗受人們歡迎。
月餅一詞早見于南宋吳自牧《夢梁錄》中,那時的月餅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餅、梅花餅、五仁餅等同時存在,并且是“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可見這時的月餅,還不只是在中秋節(jié)吃。至于月餅這個名詞的來歷,已無從考證。但是北宋文人蘇東坡留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詩句,或許這是月餅這個名稱的來源以及月餅做法的根據(jù)。
明代起有大量關于月餅的記載,這時的月餅已是圓形,而且只在中秋節(jié)吃,是明代起民間盛行的中秋節(jié)祭月時的主要供品。《帝京景物略》曰:“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餅必圓。”“家設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則焚月光紙,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月餅月果,戚屬饋相報,餅有徑二尺者。
月餅寓意團圓,也應該是明朝開始的。如果綜合明朝有關月餅與中秋節(jié)民俗的資料來看,應該能夠看出月餅取意團圓的歷史軌跡:中秋節(jié)祭月后,全家人都圍坐一起分吃月餅月果(祭月供品)。因為月圓餅也圓,又是合家分吃,所以逐漸形成了月餅代表家人團圓的寓意。
民間傳說慈禧非常喜歡吃月餅的。不過,因為“月餅”和“月病”音近,慈禧又是女人,認為不雅,于是改名為“月菜糕”。中秋節(jié),在慈禧執(zhí)政時期,可是大日子,共有三天。八月十四是“迎月”,八月十六是“送月”,這三天都是中秋節(jié)。
月餅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傳下來,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月餅在中國
有著悠久的歷史。據(jù)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 “太師餅”,此乃中國月餅的“始祖”。
據(jù)說起源于唐代。《洛中見聞》曾記載:中秋節(jié)新科進士曲江宴時,唐僖宗令人送月餅賞賜進士。
北宋之時,在宮廷內流行,但也流傳到民間,當時俗稱“小餅”和“月團”。后來演變成圓形,寓意團圓美好,反映了人們對家人團聚的美好愿望,也是對親朋好友深深的思念。北宋中秋節(jié)喜歡吃一種“宮餅”,民間俗稱為“小餅”、“月團”。蘇東坡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但對中秋賞月,吃月餅是明代的《西湖游覽志會》才有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到了清代,關于月餅的記載就多起來了,而且制作越來越精細。宋代的文學家周密,在記敘南宋都城臨安見聞的《武林舊事》中提到“月餅”之名稱。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餅才在民間逐漸流傳。當時心靈手巧的餅師,把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作為食品藝術圖案印在月餅上,使月餅成為更受人民青睞的中秋佳節(jié)的食品。
近大街上忽又熱鬧起來:街兩邊紅紅綠綠的招貼畫,音響中發(fā)出的讓人四肢發(fā)顫的樂聲,推銷員聲嘶力竭的叫喊,無一不鼓噪著,中秋又到了。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如今的月餅琳瑯滿目五花八門。品種多的令人眼花繚亂,價格也貴的無不令人汗顏。工薪對一些上眼的月餅,只有望洋興嘆,而絲毫不敢有涉足之心。一些品種,已完全扭曲了月餅之意。但不管月餅如何的裝飾,除了里邊誘人的飾品外,真正的月餅,已引不起人們的味覺了。一句話,沒什么吃頭。如今的人,只注重那份情的向往。對包裝精美的月餅,不管男女老幼似乎并不垂青。沒有象它的身價一樣,在人們心中占有顯貴的位置。是生活好的緣故改變了味覺?還是月餅的質量有了問題?
中秋晚上,一張圓圓的木頭桌子放到院子中央,在天上的一輪圓月的清輝下,我們全家就圍坐在圓桌旁吃月餅了。一家?guī)卓谌耍I來的月餅一人分不到一塊。爺爺就用刀子,切成幾個小塊兒。爺爺疼我,給我一大半兒,他吃一小半兒。那時的月餅真香啊!餡里有冰糖、桂花、青絲、紅絲、核桃仁······五顏六色,好看,很甜,真的好吃極了!全家都吃得很慢,一點渣兒都舍不得掉在地上。那可真?zhèn)€是名副其實的品嘗呀。節(jié)日里,吃上這么好的點心,心情怎會不透著歡喜呢?
中秋佳節(jié)吃月餅,起源于唐朝年間新疆吐魯番人。月餅不僅象征著一個季節(jié)的來臨,也象征著家人、朋友的團聚。月餅起初是祭祀月神的供品,后人取圓成為團圓之意。吃月餅的習俗,明開祖朱元璋,以月餅傳遞八月十五起事的信息。從此,成為八月十五不可缺少的食品。
這是我沒出息的一次表演,此后母親和哥姐嘲笑了我很久,直到現(xiàn)在說起來我似乎還是被人抓住把柄抬不起頭來。因為那僅有的兩個月餅是父親開會帶回來的,父親一口沒舍得吃,我不但占了一個,而且把本應該屬于父母的那一份也盡歸了我。

-/gbacce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