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沒出息的一次表演,此后母親和哥姐嘲笑了我很久,直到現在說起來我似乎還是被人抓住把柄抬不起頭來。因為那僅有的兩個月餅是父親開會帶回來的,父親一口沒舍得吃,我不但占了一個,而且把本應該屬于父母的那一份也盡歸了我。
每到中秋,老婆都會買上各種款式和口味的月餅寄回我的老家,多的一年,她居然買了大概二十幾斤的月餅寄回老家。我深不以為然,斥之為賑濟災民,瞧不起我父母吃不起月餅,老婆只是笑,不答。幾日后父母來電話,說月餅收到了,左鄰右舍的鄉親都品嘗了幾千里之外的月餅,嘖嘖稱香,心理艷羨。

隨著社會的發展,如今的月餅琳瑯滿目五花八門。品種多的令人眼花繚亂,價格也貴的無不令人汗顏。工薪對一些上眼的月餅,只有望洋興嘆,而絲毫不敢有涉足之心。一些品種,已完全扭曲了月餅之意。但不管月餅如何的裝飾,除了里邊誘人的飾品外,真正的月餅,已引不起人們的味覺了。一句話,沒什么吃頭。如今的人,只注重那份情的向往。對包裝精美的月餅,不管男女老幼似乎并不垂青。沒有象它的身價一樣,在人們心中占有顯貴的位置。是生活好的緣故改變了味覺?還是月餅的質量有了問題?
記得兒時的月餅,只有古老簡單的草紙包裝,與人一樣樸實。品種也只有兩種。一種好點的五仁提江,白白的池實。掰開青紅絲鮮綠分明。黃生仁,核桃仁、杏仁、瓜子仁,麻仁,還有芝麻等,看得見,吃得香,實實在在。
差點的叫郭杜林,土話稱球鞋底子,它的圖案如膠鞋的底紋。但這種月餅,雖不及提江的價錢。人們喜歡的程度,卻大大超過了提江。郭杜林是清康熙年間太原城內三姓開的糖餅鋪研制而成的。餡料,蜂蜜、白糖、青紅絲、桂花等。以皮軟、餡酥、香甜而膾炙人口。那時的人,只注重口感,對營養似乎沒那個概念。所以,郭杜林價錢的提江,在人們的心目中,不及郭杜林的實惠了。
月餅一年吃一次,但在人們的心里,并不是什么稀罕物,已成了節日濃情氛圍的一種裝飾品。就自己對精制的月餅,也沒有那份過多的食欲。倒是對雁北一代的麻油月餅,還有點心思。月餅在人們心中日益淡化,但從那個崢嶸年代走過的人,每年一度的月餅,總會勾起人對往事的回憶。
小的時候對中秋無特殊好感,因為家境的原因,我不記得有哪一個中秋敞開肚皮飽飽的吃上一頓月餅。一年中秋,父親外出開會,我與母親、哥姐四人平常的晚飯后也就睡下了,不知是什么時間,母親輕輕的叫醒我,塞給我一個月餅,父親正用刀將另外一塊月餅切成四塊。我好像很興奮,抓過母親手中的整塊月餅三口兩口的吞咽而下,然后仔細舔著粘在手上的殘渣,眼睛還貪婪的盯著父親正在切割的月餅不放。

這是司空見慣的場景,每當遇到節日,沿街的店鋪商家就會挖盡智商作出各種噱頭,無非是賺些人氣賣些東西而已,特別是中秋這樣中國人比較在乎的節日,商家總是不會放過的,盡管推銷的東西尚不知道有沒有毒,能不能吃。
先不說月餅的質量如何。單從包裝來說,圖案工藝,無不體現出一個時代的進步。商家別出心裁,煞費心機,用各種新穎的色彩,制作出引人入勝暢想的圖案。觸景生情,無不勾起人的思鄉之情與家人團圓的渴望。把人間的那份濃濃之情,渲染勾勒的。
多少年過去了,雖然現在市場上的月餅琳瑯滿目,各種瓜果一應俱全,但是我還是喜歡“稻香村”的月餅。雖然要排好長的隊,也無怨無悔。為的就是月餅的味道,貨真價實。其實,如今的月餅只是寄托,是一種象征,是共度佳節好心情。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近幾年來,月餅的制作也越來越講究,花色品種越來越多,包裝也越來越。奶皮系列、冰皮系列、螺旋藻系列,百果、火腿、果仁、蓮蓉為特色的月餅餡。分明吸引著人們的眼球,也烘托著節日氣氛。至于包裝,那些鐵盒的,木盒的,綢緞盒的,花色繁多,琳瑯滿目,不一而足,我喜歡中秋的意境,因為從餐桌上我看到了祖國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的水平迅速提升。

中秋佳節吃月餅,起源于唐朝年間新疆吐魯番人。月餅不僅象征著一個季節的來臨,也象征著家人、朋友的團聚。月餅起初是祭祀月神的供品,后人取圓成為團圓之意。吃月餅的習俗,明開祖朱元璋,以月餅傳遞八月十五起事的信息。從此,成為八月十五不可缺少的食品。
近大街上忽又熱鬧起來:街兩邊紅紅綠綠的招貼畫,音響中發出的讓人四肢發顫的樂聲,推銷員聲嘶力竭的叫喊,無一不鼓噪著,中秋又到了。
-/gbacce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