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統訓練指導師
什么是感覺統合訓練指導師
從事感覺統合訓練的教師簡稱感統訓練師,感統訓練師訓練的對象是感覺統合失調的孩子。應用感統器材設置課程
感統訓練教師的要求
(一)感覺統合的概念
感覺統合術語是由ShrttinhyotC.S(1960)LashleyK.S(1960)提出的,并廣泛地應用于行為和腦神經科學的研究。AyresA.J根據對腦功能研究,1972年系統地提出了感覺統合理論(SensoryIntegration Theory)。她認為感覺統合是指將人體器官各部分感覺信息輸入組合起來,經大腦統合作用,完成對身體內外知覺做出反應。只有經過感覺統合,神經系統的不同部分才能協調整體工作,使個體與環境順利接觸。
一般人的概念感覺是指視覺、聽覺、味覺吸嗅覺,但實際上人類生存需要的較基本而且較重要的感覺卻是觸覺、前庭覺及運動覺。觸覺是指分布于全身皮膚上的神經細胞接受來自外界的溫度、濕度、疼痛、壓力及震動的感覺。前庭平衡覺是利用內耳的三對半規管及耳石(碳酸鈣結晶體)來探測地心引力并控制頭部在活動中的方位,及保持身體的平衡。運動覺(又稱深感覺)是來自于我們身體內部的肌肉、關節的感覺,它是了解肢體的位置與運動的感覺。人類的各種感覺學習貫穿了人的一生,簡單地講,這是一種大腦和身體相互協調的學習過程。沒有感覺統合,大腦和身體都不能發展。感覺統合學習的較關鍵期是7歲以前,因為在這期間,人類的大腦發展特別快。
大腦的學習有賴于身體感覺的輸入,學習后的大腦則發揮其指揮身體及感官的能力。由于大腦、身體及感覺器官的神經體系是非常復雜的,所以需要統合,如果這一能力不足,就會造成大腦、身體及感覺器官的學習混亂,產生感覺統合失常的現象。這種學習在嬰幼兒期幾乎已經打下了80%的基礎。
(二)感覺統合失調的原因
1.胎位不正所產生固有平衡失常;
2.活動空間太小,爬行不足所產生前庭平衡失常;
3.父母太忙碌,造成幼兒右腦感覺刺激不足;
4.早產或剖腹生產,造成觸覺學習不足;
5.祖父母采用傳統方式,要求太多或太放縱;
6.潔癖癥母親或保姆造成幼兒觸覺刺激缺乏及活動不足;
7.要求太多,管教太嚴,產生拔苗助長的挫折;
8.保護過度或驕縱溺愛,造成身體操作能力欠缺;
9.過早用學步車,造成前庭平衡及頭部支撐力不足;
10.延誤矯正,造成幼兒自信不足和不良習慣的定型化;
(三)感統失調的表現
好動不安,注意力不集中
毫無原因懼怕某些學科,心理障礙多
看似聰明,卻膽小不敢
自言自語,無法和人溝通
容易跌倒或撞墻
咬手指或無法戒除奶嘴
笨手笨腳,容易受挫、缺乏自信
寫字無法在框內,筆畫經常顛倒
固執,脾氣暴躁
發音不佳,語言發展緩慢
粘人、愛哭、性情孤僻慢
坐立不安,姿態不良,無法安靜
挑食、偏食、餐飲習慣不佳靜
喜歡爬高,卻不敢走平衡木
怕別人碰觸身體,容易吵架
愛旋轉游戲,過久而不會暈眩
眼睛容易酸,討厭閱讀
(四)感統課程的設置
(五)感統器材的應用
以人為本,量力而行
對感統失調幼兒進行感覺統合訓練較重要的是:清楚地檢查出孩子在感覺統合基礎上的問題,再設計孩子可以盡力去玩的游戲,使孩子的身體和大腦的反應及協調順利發展。教師在訓練前要充分、科學評估學生情況,訓練時也要采用小步子、多循環的原則,設計游戲難度適中,使感統失調幼兒“抬一抬腳就能夠吃到蘋果”,這樣感統失調幼兒會產生成就感,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也幫助教師一步步引導學生完成任務目標,達到訓練的效果。教師且不要操之過即,忽略了學生的感受,使學生拒絕參與,這也是感覺統合訓練較容易失敗的地方。
耐心細致,適時鼓勵
感統失調幼兒是一群特殊群體,大腦器質性損傷以及社會、家庭不良因素的共同作用促進了感統失調幼兒心理、行為問題的出現,表現為害怕情緒、發脾氣、易怒、愛哭鬧等一些現象,對于學生一時做不到的,教師要細心而有系統的,并將此做成計劃,用游戲將這些不佳的感覺反應有效的加以組織。對于學生出現不良情緒,教師要馬上中止訓練,進行安撫,調整好學生的情緒,在訓練中教師要耐心、耐心、再耐心。
適時鼓勵也是對感統失調幼兒進行感覺統合訓練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如何在游戲中引發孩子的樂趣,無意中不斷地練習他原本作不到的能力,教師應適時鼓勵他“做做看、勇敢些試一試”,有效化解孩子情緒上的焦慮和緊張,并讓孩子逐步認識自己能力的成長,以建立足夠的自信心。訓練中教師不要吝嗇自己的鼓勵,鼓勵方式也要形式多樣,并適時地鼓勵,如:教師可利用游戲中的角色以鼓勵的口吻說:“這孩子真聰明,本領學得真好,熊媽媽真喜歡你!”“我們的本領可真大,都學會了輕輕推的本領?!庇秩纾航處熆刹捎门c學生擊掌、撫摸頭等形體語言對感統失調幼兒進行鼓勵。
查看全部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