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瓷瓷器的開端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瓷器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詞已成為\"中國\"的代名詞。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的商代中期,中國就出現了早期的瓷器。因為其無論在胎體上,還是在釉層的燒制工藝上都尚顯粗糙,燒制溫度也較低,表現出原始性和過渡性,所以一般稱其為\"原始瓷\"。
藏品拍賣咨詢關經理
瓷器脫胎于陶器,它的發明是中國古代先民在燒制白陶器和印紋硬陶器的經驗中,逐步探索出來的。燒制瓷器同時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制瓷原料是富含石英和絹云母等礦物質的瓷石、瓷土或高嶺土;二是燒成溫度須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溫下燒成的釉面。 這件原始青瓷尊是原始瓷器的一個典型代表。器口作喇叭狀,無肩,深腹束腰,底部有外撇的圈足。胎體堅硬,厚薄均勻,造型規整。器內外均施有青黃色釉,胎體與釉層結合緊密,底部無釉處露出淺灰白色的瓷胎。外壁裝飾的紋飾排列整齊、樸素雅致。此尊現藏于上海博物館。
原始瓷作為陶器向瓷器過渡時期的產物,與各種陶器相比,具有胎質致密、經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觀華美等特點,因此發展前景廣闊。原始瓷燒造工藝水平和產量的不斷提高,為后來瓷器逐漸取代陶器,成為中國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礎。
中國瓷器是從陶器發展演變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時,名瓷名窯已遍及大半個中國,是瓷業為繁榮的時期。當時的鈞窯、哥窯、官窯、汝窯和定窯并稱為五大名窯。被稱為瓷都的江西景德鎮在元代出產的青花瓷已成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質透明如水,胎體質薄輕巧,潔白的瓷體上敷以藍色紋飾,素雅清新,充滿生機。青花瓷一經出現便一時,成為景德鎮的傳統名瓷之冠。與青花瓷共同并稱四大名瓷的還有青花玲瓏瓷、粉彩瓷和顏色釉瓷。另外,還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國古代的偉大發明之一,\"瓷器\"與\"中國\"在英文中同為一詞,充分說明中國瓷器的精美絕倫完全可以作為中國的代表。
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瓷器產生于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這一時期在前代陶器和原始瓷器制作工藝發展,東漢時期北方人民南遷以及厚葬之風的盛行的基礎上,以中國東部浙江省的上虞為中心的地區以其得天厚的條件成為中國瓷器的發源地。這件浙江省上虞縣面官鎮出土的東漢時期青釉水波紋四系罐,為我們展示了瓷器燒造工藝發展的初期情況。 唐代瓷器的制作技術和藝術創作已達到高度成熟;宋代制瓷業蓬勃發展,名窯涌現;明清時代從制坯、裝飾、施釉到燒成,技術上又都超過前代。我國的陶瓷業至今仍興盛不衰,質高形美,其中比較的陶瓷產區有江西景德鎮、湖南醴陵、廣東石灣和楓溪、江蘇宜興、河北唐山和邯鄲、山東淄博等。
藏品拍賣咨詢關經理
清時期彩瓷的種類很多,從燒造工藝上來區分,除青花,釉里紅等釉下彩之外,可以分為釉上彩和釉上釉下混合彩兩大類。釉上彩是先燒成白釉瓷器,在白釉上進行彩繪,再入彩爐低溫二次燒成,釉上五彩,粉彩、琺瑯彩都是釉上彩。釉上釉下混合彩是先燒成釉下彩 (即在瓷胎上直接繪畫圖案,罩透明釉高溫一次燒成,主要是青花) ,然后再在適當的部位涂繪釉上彩,入彩爐低溫二次燒成。青花礬紅彩,斗彩、青花五彩都屬于釉上釉下混合彩。
青花礬紅彩始于明初宜德時期,是把釉下青花同釉上紅彩(鐵紅)相結合的一種彩瓷工藝,經高溫、低溫兩次燒成。常見圖案為海水行龍或海獸,它的做法是先在釉下用青花描繪海水,留出行龍或海獸紋的空白地,高溫燒成后再在空白地上用礬紅彩補齊圖案,然后低溫二次燒成。這類器物造型種類不多,主要有墩式杯和高足杯等。
我這邊是安徽秦漢閣拍賣的,我們這邊在征集一場拍賣,因為還有一些藏品尚未征集到,所以面向全國征集,如果有興趣合作一把,次合作我們不收任何費用,只收取成交后的傭金,但是只做包老的東西,錢幣一概不做,已有合作幾家店鋪,也算是增加一條渠道銷售,如果您有興趣可以嘗試合作.
藏品拍賣咨詢關經理 微gtsyizhizai
查看全部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