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
滎陽回收銅金粉,諸城回收銅金粉,江陰回收銅金粉,鐵力回收銅金粉 |
面向地區 |
全國 |
中文名 銅 英文名 copper(cuprum) 別 稱 紫銅 化學式 Cu 分子量 63.546 CAS登錄號 7440-50-8 熔 點 單質1357.77K(1083.4℃) 沸 點 單質2835K(2562℃) 水溶性 不溶于水 密 度 8.960g/cm3(固態)8.920g/cm3(熔融液態) 外 觀 常溫下為(紫)紅色固體 應 用 制作導線、器皿、藝術品等 莫氏硬度 3 原子半徑 145pm 化合價 0、+1、+2、+3、+4 原子序數 29 所屬周期 4 所屬族數 IB 元素類別 過渡金屬 元素分區 ds
人類使用銅及其合金已有數千年歷史。古羅馬時期銅的主要開采地是塞浦路斯,因此初得名cyprium(意為塞浦路斯的金屬),后來變為cuprum,這是其英語(copper)、法語(cuivre)和德語(Kupfer)的來源。
商周青銅器中數以萬計的銅器留有銘文,這些文字,一般叫金文。對于歷史學者而言起著證史、補史的作用。
中國青銅器的銘文,文字以鑄成者為多。凹入的字樣,稱為陰文,少數文字凸起,稱陽文。商代和西周,可以說銘文都是鑄成的,只有極個別用鋒利的工具刻字的例子。
西周晚期,開始出現完全是刻成的銘文。戰國中期,大多數銘文已經是刻制的,連河北省平山中山王漢墓的三件極為典重的禮器,都是契刻而成,其刀法異常圓熟,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中國古代青銅器的另一個特征是制作工藝的精巧絕倫,顯示出古代匠師們巧奪天工的創造才能。用陶質的復合范澆鑄制作青銅器的和范法,在中國古代得到充分的發展。陶范的選料塑模翻范,花紋刻制均極為考究,渾鑄、分鑄、鑄接、疊鑄技術非常成熟。隨后發展出來毋需分鑄的失蠟法工藝技術,無疑是青銅鑄造工藝的進步。古人認為青銅器極其牢固,銘文可以傳流不朽,因此要長期流傳的事項鑄在青銅物之上。因此,銘文已成為今天研究古代歷史的重要材料。
在青銅器上加以鑲嵌以增加美觀,這種技術很早就出現了。鑲嵌的材料,種是綠松石,這種綠色的寶石,至今仍應用在首飾上。第二種是玉,有玉援戈,玉葉的矛,玉刃的斧鉞等。第三種隕鐵,如鐵刃銅鉞,鐵援銅刃,經,鐵刃均為碩鐵。第四種是嵌紅銅,用紅銅來組成獸形花紋。春秋戰國時也有用金、銀來鑲嵌裝飾的青銅器。
青銅器的冶煉
東周時代,冶鑄技術發展較高,出現了制造青銅器的技術總結性文獻《考工記》。書中對制作鐘鼎、斧斤、弋戟等各種器物所用青銅中銅錫的比例作了詳細的規定。由于頻繁,兵器鑄造得到了迅速發展。特別是吳、越的寶劍,異常鋒利,名聞天下,出現了一些的鑄劍的匠師,如干將,歐治子等人。有的寶劍雖已在地下埋藏兩千多年,但仍然可以切開成疊的紙張。越王勾踐劍等一些劍,其表面經過一定的化學處理,形成防銹的菱形、鱗片形或火焰形的花紋,異常華麗。
轉變期
轉變時期一般指戰國末年至秦漢末年這一時期。經過幾的兼并及以富國、強兵為目的的、經濟、文化改革,以郡縣制取代分封制,具有集權性質的封建社會終建立,傳統的禮儀制度已瓦解,鐵制品已廣泛使用。社會各領域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青銅器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逐漸下降,器物大多日用化,但是具體到某些青銅器,精美的作品還是不少的。如在陜西臨潼秦始皇陵掘獲的兩乘銅車馬。乘駕四馬,車上有棚,御者為坐狀。這兩乘車馬均為青銅器鑄件構成,大小與實際合乎比例,極其精巧。車馬上還有不少金銀飾件,通體施以彩繪。第二乘馬,長3.17、高1.06米,可以說是迄今發掘到的形制、結構又復雜的青銅器。
到了東漢末年,陶瓷器得到較大發展,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從而把日用青銅器皿進一步從生活中排擠出去。至于兵器,工具等方面,這時鐵器早已占了主導地位。隋唐時期的銅器主要是各類精美的銅鏡,一般均有各種銘文。自此以后,青銅器除了銅鏡外,可以說不再有什么發展了。
————— 認證資質 —————
全國回收銅金粉熱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