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項目 |
三元正極材料/鎳鈷錳酸鋰 |
面向地區 |
全國 |
鋰電三元材料在高電壓下,隨著循環次數的增加,二次粒子或團聚態單晶后期可能會出現一次粒子界面粉化或團聚態單晶分離的現象,造成內阻變大、電池容量衰減快、循環變差。
單晶型高電壓三元材料,可以提高鋰離子傳遞效率,同時減小材料與電解液之間的副反應,從而提高材料在高電壓下的循環性能。利用共沉淀法制備出三元材料前驅體,然后在高溫固相的作用下,得到單晶LiNi0.5Co0.2Mn0.3O2
這種材料材料具有較好的層狀結構,在 3~4.4 V 下,扣式電池 0.1放電比容量可達 186.7 m Ah/g,全電池1300次循環后放電比容量仍為初始放電容量的 98%,是一種電化學性能的三元正極復合材料。
新正鋰業采用特的制備工藝,自行設計和裝配了的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生產線,在國際上大規模化生產微米級單晶顆粒改性尖晶石錳酸鋰和鎳鈷錳酸鋰三元系正極材料,達到年產500噸的生產能力。
在高電壓電解液中,成膜添加劑也是的組成,常見的有四苯基氨化膦、Li BOB、二氟二草酸硼酸鋰、四甲氧基鈦、琥珀酰酐、氧基磷等。
在碳酸酯基電解液中加入少量的( < 5%)成膜添加劑,使其于溶劑分子發生氧化/還原分解反應,并在電極表面形成一層有效的保護膜,可抑制碳酸酯基溶劑的后續分解。性能的添加劑所形成的膜甚至可抑制正極材料金屬離子的溶解以及在負極的沉積,從而顯著提高電極/電解液界面穩定性及電池的循環性能
制備三元正極材料的主要方法中,固相法、共沉淀法和溶膠凝膠法都需要通過高溫燒結數小時,耗能大,制備工藝復雜。微波加熱是在電磁場中材料產生介質損耗而引起的體加熱,加熱速度快且均勻,合成的材料往往也具有更的結構和性能,是一種非常有潛力的合成正極材料的方式。
利用這一加熱原理,可以用于制備三元正極材料。HSIEH采用新型紅外加熱焙燒技術制備三元材料,將鎳鈷錳鋰乙酸鹽加水混合均勻,然后加入一定濃度的葡萄糖溶液,真空干燥得到的粉末在紅外箱中350℃焙燒1h,然后在900℃氮氣氣氛下焙燒3h,一步制得碳包覆的333型三元正極材料,在 2.8~4.5V電壓范圍內,1C放電50圈,容量保持率高達94%,首圈放電比容量達170m Ah/g,5C為75m Ah/g,大倍率性能有待改善
將對鋰電產業新政策進行全面的解讀,以“動力電池材料的新發展”方向為切入點,探討動力電池材料新發展技術、鋰電池制造工藝、鋰電池性能檢測、降本方案等幾個角度內容展開交流,共同探討如何提高動力電池性能及對新能源汽車、儲能、手機產業等下游應用的影響
最近來訪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