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元回收價格,民國成立后,銀元流通狀況更加混亂,有外國的鷹洋、本洋、日本龍洋及清末所鑄的龍洋。民國初期,造幣總廠和許多省的銀元局繼續鑄造宣統元寶等銀元,四川鑄行“大漢銀元”。由于銀元種類繁多,成色不一,有的相差一成左右,市價時高時低,錢業從中操縱,獲取暴利,民眾深受其害。1914年2月公布“新國幣條例”,整頓和統一銀元,規定一圓銀幣為國幣,即本位幣,重七錢二分,銀九銅一,后改為89%,幣面鑄有袁世凱頭像和鑄造年份,背面為嘉禾紋飾及“壹圓”字樣,通稱“袁頭幣”。這種新幣,形式劃一,花樣新穎,容易識別,成色重量又能嚴守規定,發行后,很快在全國各地風行。1927年,北伐勝利,取代北洋,停鑄袁頭幣,改鑄“中山開國紀念幣”,通稱“孫幣”或“船洋”。正面有孫中山半身頭像,背面有帆船圖案。從此,在中國境內,袁頭幣和船洋同時流通,其他中外銀元逐漸退出流通。
秦國王室專鑄制度的確立。秦始皇統一中國時,規定使用統一,黃金為上幣,以鎰為單位,銅錢為下幣,按枚使用,幣面鑄有“半兩”二字,表明每枚的重量是半兩,并禁止其他財物作為流通。秦半兩的形制仿玉璧紡輪的圜錢形制而來,外圓內方,無內外廓,背平無文,篆書“半兩”二字分別列于穿孔兩側,錢文凸起,據說是丞相李斯所創,布局嚴謹,筆劃方折,雅卓剛健。秦半兩的造型色彩,圓中有方,方外有圓,剛柔并濟,靜動結合,達到勻稱均衡之美的境界,它是秦代“天命皇權”的象征。從秦“半兩”開始,古錢幣外圓內方的形狀長期穩定了兩千年,成為中國制錢的規定模式。

古代:春秋戰國時代早使用銀幣,那時的銀有布狀、版狀和圓餅狀。秦始皇統一后,下令不許以為。魏晉、隋唐有少量銀幣,到了宋代使用范圍和數量大大增加,在流通領域地位超過黃金。宋后期又下令廢止,元代以為普遍,明代之后又漸漸成為普通用的。清代以銀為主,以銅為輔。清末至民國,各地還多有銀幣發行,品種繁雜;古代的:宋的交子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早的。元朝以使用為主,明初承元制,明太祖洪武年間發行的大明寶鈔用桑皮紙為鈔料,一貫鈔高一尺、寬六寸,是我國大的。清初不印,后由于困難,印發戶部銀票,簡稱官票。以后又發行大清寶鈔,簡稱寶鈔,面額復雜,很快急劇貶值。到末年、官票已成廢紙,寶鈔一貫僅值二三文。同治以后,停止使用紙鈔,仍行銅錢。

早的出自宋朝。宋朝時期銅、鐵、金、銀和鉛等多樣的幣種同期并用,另外在北宋初期,在四川出現了充當存款憑證作用"交子",于1024年宋在蓋州發行交子,面額為一貫至十貫,交子為我國早的。元朝可持換取金條。元世祖忽必烈聽從大臣建議,改銅錢為紙鈔。為長方形,長25-26厘米,寬16-18厘米,四周有花邊。上方從右到左印有“××通行寶鈔”,正中為數額,有一貫、貳貫、十文、二十文、五十文、一百文不等。下方印有印鈔的單位,職官名稱,發行年、月、日及者處死等警告語。

乾隆通寶 母錢==第二種是母錢類,母錢是由雕母直接翻砂鑄造出來的錢幣,再從中選出完整品好的錢幣作為母錢使用。母錢的特點是肉眼可見手工修穿痕跡,外緣有拔模斜度。一枚母錢的價值在萬元以上。
乾隆通寶 大樣;第三種普通行用錢,行用錢是母錢翻砂鑄造出來的錢幣,也是大量流通使用的古錢幣。按照價值區分行用錢還有兩種。直徑27毫米的叫乾隆大樣錢,一枚大樣的價值在數百元到千元以上。直徑越大價值越高。直徑低于27毫米的一般叫小乾隆。除了版別之外這種小乾隆一枚的價格在10元左右。
清錢里面大樣錢在乾隆、嘉慶、道光三種古幣上常見。大樣很好區分,價值小錢很多。
在收藏古錢幣時,為了長期的保存資料,也便于對實物進行編目研究,還要對古錢幣進行墨拓工作。
墨拓用于古錢幣,同碑帖拓本、金文拓片一樣,是一種細致的工作。拓本,也作打本,保存資料的重要方法,在出版古錢幣著錄書時,所刊布的有許多是拓本,如丁福保的《古錢幣大辭典》等,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提高,當代的古錢幣著錄已經大量采用了照片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