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味,作為紫砂壺內在特質的外在流露,能為我們鑒別真偽提供關鍵線索。的紫砂壺,在燒制出爐后,或許會殘留一絲淡淡的土腥味,這是源于紫砂泥料天然的質樸氣息,如同大地的呢喃。亦或是帶著些許窯燒味,那是高溫燒制過程留下的 “烙印”,仿若訴說著浴火重生的歷程。但無論如何,絕不會有刺鼻、難聞的異味。
化工壺則截然不同,由于在泥料中摻入了諸如鐵紅粉、氧化鈷、氧化錳等化工原料,經高溫燒制后,往往會散發刺鼻氣味。有些劣質化工壺,剛打開包裝,那股濃烈刺鼻的味道便撲面而來,令人作嘔,這是化工原料在高溫下發生化學反應后殘留的 “惡果”。即便部分商家試圖用香料掩蓋,仔細甄別仍能察覺出那股不自然的異味,與紫砂壺的清新自然氣息形成鮮明對比,一聞便知真偽。
印章本身亦是藝術,無論大師自制或邀篆刻名家操刀,皆金石味醇厚,神韻四溢。觀其線條,剛勁有力、流暢自然,刀痕或粗獷豪邁,或細膩婉轉,盡顯古樸典雅之氣。且大師印章豐富多樣,依壺型風格擇印而鈐,壺型大氣磅礴,印章便豪放雄渾;壺風婉約,印章則秀麗靈動,與壺呼應,仿若天成。
鈐印過程亦有門道,用力需均勻適度,否則燒制后易現印章深淺不一、或因泥料收縮致印章模糊不清等瑕疵,此皆為鑒別真偽之關鍵細節。
上手掂量紫砂壺,是鑒別過程中的關鍵一環。原礦紫砂壺因泥料特性與特工藝,重量頗具講究。的紫砂泥料密度較大,相較于普通陶器或瓷器,同等大小下,紫砂壺更顯墜手。一把容量約 200 毫升的常規紫砂壺,拿在手中能感受到沉穩的分量,這是因為紫砂泥富含鐵、硅、錳等多種礦物質,賦予其扎實質地。
觸摸壺身,原礦紫砂壺表面有著細膩而豐富的顆粒感。由于紫砂泥料是由礦石經風化、陳腐、研磨等多道工序制成,即便經過精細加工,壺身仍保留著微小顆粒,如摸上去似有細微沙礫,卻又不失溫潤。用指腹輕輕摩挲,能真切感受到泥料的天然質感,這是化工壺、灌漿壺等仿冒品難以企及的。化工壺為追求表面光滑,泥料目數往往過高,且添加玻璃水等物質,摸起來極為光滑,毫無顆粒觸感;灌漿壺則多采用劣質陶土或紫砂邊角料,質地松散,重量偏輕,手感發飄,與真正的紫砂壺截然不同。
輕敲紫砂壺,聽其發聲,亦能獲取諸多信息。紫砂壺敲擊聲相對沉悶、質樸,仿若深山古寺的晨鐘,余韻悠長。這是因為紫砂屬陶器范疇,內部結構疏松,有眾多微小氣孔,敲擊時聲音在氣孔間回蕩、緩沖。不同泥料的紫砂壺敲擊聲又略有差異,紫泥壺聲較為低沉醇厚,似洪鐘鳴響;朱泥壺因泥料細膩、燒結程度高,聲音相對清脆,卻仍不失沉穩,宛如玉磬輕叩;段泥壺聲則介乎兩者之間,清新淡雅,仿若風過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