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人民幣進入收藏領域是20世紀80年代后的事,到今天只有20多年的時間,在這20多年內,套人民幣從“棄于地無人問津”,到今天“洛陽紙貴”,為持續高燒的人民幣收藏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業內人士表示,目前人民幣收藏市場魚目混珠,前幾套人民幣的防偽性能不高,市民盲目投資這類藏品風險較高,建議貨幣收藏要有選擇地投資。中國從古至今,出現過的錢幣樣式不計其數,因此投資者一定要有選擇地投資,才能有良好的回報。同時,在收藏過程中,好根據自己掌握的知識入手,在了解其歷史背景和價值后,才能清楚錢幣的市場價值,從而避免上當受騙。收藏要注重錢幣的品相,“品相是錢幣的生命”。故而,無論是集幣新手還是已有相當集幣知識的投資者,在購買各種錢幣的時候,一定堅持“品相為先”的原則。 龍金光
第二套紙幣拾元之所以被稱為大黑拾,因為其紙幣基色為黑色,這跟大多數紙幣以各種彩色為基色不太一樣。特征:1、正面左側有水印;2、地紋由幾何花紋組成。暗記:前蘇聯代印,無特別暗記。觸摸正背面字體花紋及圖案,有強烈的凹凸感,大黑拾是蘇聯代印的蘇三幣中的一分子,由于當時蘇聯的印鈔技術是世界的,所以大黑拾在當時也是非常精美的一款紙幣。發行量究竟有多大據記載,大黑拾當時分兩次委托前蘇聯印刷。次是1956年6月14日印2億張,分兩批供貨。批供貨的時間是1956年7月,有7000萬張,第二批是1956年12月,有1億3000萬張。后來又于1961年8月26日第二次委托前蘇聯續印3億張,分四批供貨。批供貨時間是1961年10月,有7000萬張;第二批是1961年12月9000萬張;第三批是1962年4月7000萬張;第四批是1962年6月700萬張。也就是說前蘇聯一共為我國代印了5億張大黑拾,共50億元人民幣。這5億張票券于1962年2月全部運送中國,勝利安全入庫,也就是說5億張大黑拾全部在中國境內。通過收集整理目前收藏市場上可見的大黑十冠字123、234、345、125、135、205、124、012(補號),得到如下結果:① 123、234、345、125、135這五個冠字組的全部冠字,共計5×6=30個冠字的實物,均較為常見。
紙幣的品相往往是決定其市場價值的重要因素之一——票面是否平整、邊角是否完整、是否帶有污漬折痕,都會直接影響其價格表現。然而,凡事皆有例外。在人民幣收藏的世界里,有一種紙幣價值邏輯并非完全依賴品相,而是建立在性與錯版特征之上。近期,一張品相僅為PMG評級20分、外觀破舊的第三套人民幣“紡織工人”五角紙幣,因其極為的“移印錯版”特征,在一場拍賣會上以7800港幣(折合人民幣約7000元)的成交,了不少藏家。這一事件不僅刷新了大眾對“錯版幣價值”的認知,也再次印證了:“性與特性,有時遠比品相更具收藏決定力”。“紡織五角”是第三套人民幣中的五角面額紙幣,于1965年起正式發行。其正面圖案為一位正在操作紡紗機的女工,體現了當時社會主義工業建設的主旋律與國家對勞動人民的高度肯定。背面為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字樣,并標注面額“五角”。這一幣種在當年發行量大、流通時間長,廣泛應用于市井之間,是當時人們生活中為常見的小面額紙幣之一。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與第三套人民幣于2000年正式退出流通,“紡織五角”也逐步進入收藏市場,成為許多藏家眼中不可忽視的經典紅色題材幣種?!按蠛谑啊钡耐庥^十分特,相較于現今的10元紙幣,它的尺寸大出許多,長度足足多出70毫米。如此碩大的尺寸,在當年使用時著實帶來不少不便,人們常常需要將其對折,保存起來也頗為棘手。但正是這樣一張使用不便的紙幣,如今卻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寶貝。即便有修補的,其價值也能輕松過萬,前幾天一張八品經過后期修補的“大黑拾”,竟拍出了5.5萬多元的,令人咋舌?!按蠛谑啊敝匀绱酥靛X,除了自身尺寸大導致保存困難,從而存世量外,其特的發行歷史更是關鍵因素。它于1957年12月正式發行,然而,到1964年4月15日便全面回收銷毀。短短數年的流通時間,加上嚴格的回收措施,使得如今全球范圍內其存世量不足一萬張,程度可見一斑,這也難怪它在收藏市場上備受追捧,價格一路飆升。除了這些廣為人知的紙幣,還有兩種10元紙幣值得大家格外留意。
貳分紙幣作為第二套人民幣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特定歷史時期的經濟使命與文化印記。第二套人民幣于1955年3月1日開始發行,旨在健全貨幣制度,適應經濟建設的需要。冠號VI VI I的貳分紙幣背面五角星處,呈現出與眾不同的油墨分布現象。不同于常規紙幣圖案的均勻與規整,此處的油墨因特殊的印制工藝或紙張因素,形成了特的紋理與形態,遠觀之下,宛如一幅氣勢恢宏的歷史畫卷,神似“秦始皇一統天下”的壯闊場景。該版別又被稱為“父愛天下”與前發行的“母儀天下”屬于同一組合。從圖案細節來看,油墨分布的線條與色塊分布,勾勒出類似古代帝王揮師四方、平定諸侯的宏大場景。五角星周邊油墨分布形成的不規則形狀,恰似千軍萬馬在廣袤大地上奔騰,而局部聚集的油墨痕跡,又仿佛秦王立于戰車之上,威風凜凜,指揮若定。這種藝術想象力的圖案,絕非人工刻意雕琢,而是印刷過程中偶然造就的奇跡,賦予了紙幣的視覺沖擊力與文化寓意。在收藏市場中,性與特性是決定藏品價值的核心要素。這張帶有特殊油墨圖案的貳分紙幣,憑借其的視覺特征與的存世量,在眾多藏品中脫穎而出,備受藏家青睞。與普通貳分紙幣相比,其市場價格優勢明顯,且隨著時間推移,性將進一步凸顯。隨著人民幣收藏市場的持續升溫,以及收藏群體的不斷擴大,該紙幣的市場需求有望持續增長,未來的升值空間值得期待。
隨著杭州西冷錢幣專場的結束,國內錢幣拍賣基本結束,回顧2024年國內錢幣市場,可以說是有人歡喜有人愁,從前幾年的價格飛漲到今日進入行情調整,從眾多在春拍成交到秋拍成交數量銳減。本文古泉便大家認識一下2024年度:貴銀圓、貴銅圓、貴古錢幣。1868年中外通寶關平銀壹兩銀幣試鑄樣幣,PCGS-SP62,該幣向為中國機制銀幣名珍之一,且經錢幣收藏大家耿愛德/劉改造遞藏,鋼模精鑄,壓力充沛,龍圖龍鱗峭拔高挺,楷書文字舒展大氣,光澤剔透,淡楓糖色包漿,類鏡底板,字圖凝霜,雙龍靈動,1680萬元落槌,含傭1932萬元成交,由該場1326號牌買家競得,創下品種公開拍賣高成交紀錄。戰國 三孔布 “牟”背兩,華夏評級 80,三孔布是先秦貨幣中富神秘色彩的幣種之一,位列中國古錢幣五十名珍,三孔布是為珍貴的品種之一,因其布首與兩足各有一小圓孔而得名,存世量極為。其中“牟”三孔布分為大型和小型兩種,大型為背“兩”,小型為背“十二銖”,相比背“兩”更為少見,是品文字清晰,邊廓整齊,品相,通體老坑傳世古色,現場以100萬元起拍,終以264.5萬元的價格被買家收入囊中。
黃一角是中國人民幣歷史上的“角”,發行于1955年3月1日,它只有一個版本,屬于我國第二套人民幣,是角幣發行的者!黃一角在剛剛發行流通的時候正是新中國開始經濟大建設的時候,雖然現在一毛錢幾乎什么東西都買不了。但在當時,一毛錢的購買力還是很強大的!雖說現在提及一角紙幣的收藏,更多人想到的是三版幣中的棗紅一角、背綠一角、背綠水印一角,黃一角雖然沒有以上這些受到太多藏家的熱捧,但它的價值也是不可小覷的。黃一角在1994年的時候,市場價在10元左右一張,后來慢慢的漲到了70元一張,2005年后市場行情逐步穩定,黃一角的價格在150元左右擺動,從2010年開始,黃一角的市場價格開始高漲,從150元的起步價攀升到了800元。這張紙幣采用的是前蘇聯的特1號小五星水印紙,是單面凹版和膠板印刷,由我國人民印刷廠印制,我國當年的人民印刷廠有好多家,例如北京印刷廠、天津印刷廠、上海印刷廠等等。第二套人民幣使用的油墨種類很多,有美國、英國進口的,有香港的,還有我國自己制造的油墨。很多因素決定了這張黃壹角券防偽技術一般,此外它票面顏色單一,容易偽造。尤其對于現在的技術,仿制這張壹角券還是比較容易的。現在收藏市場上,這張黃壹角券的高仿幣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