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施工時預制艙的安全常規操作有哪些?
1.預制艙到達安裝現場時,理應先有廠家工作人員進行現場檢查,以避免艙體在運輸過程中發生形變,檢查艙體門開關是否順當,將外門打開進行開門操作若發現門縫錯位、開閉卡澀,可將事先應急處理所提供的墊片對預制艙進行調整,直至預制艙外門開關順暢、門縫密封防撞條緊密結合為止。
2.相關廠家人員進入箱體內檢查所有零部件及其連接處螺絲是否擰緊,避免在安裝過程中會出現松動;在安裝過程時注意在箱體外部添加一層防塵的覆薄膜,以防止大顆粒塵土及異物進入箱體內影響中控設備的運行;安裝過程中應對照圖紙檢查是否相應的零件準備,若發現缺失立即聯系廠家補發。
3.設備就位后,要采取保護措施,防止雜物掉入設備內。在設備上方作業時,操作人員不得蹬踩設備,須帶工具袋作業,防止工具、材料掉下砸傷設備。
4.在箱體安裝就位后,要檢查艙體是否預留出接地裝置及接地導線,預制艙艙體外殼的接地線,應采用不小于50×5mm的鍍鋅扁鋼,分段式模塊化結構的預制艙外殼要每段艙體外殼都要用至少50平方接地線可靠連接。
預制艙整體要求
1.預制艙艙體應具有一定的機械強度和剛度。在起吊、運輸和安裝時不會變形或損傷,不會因起吊運輸對艙體內設備造成的影響;具備良好的抗震性能和抗風性能。
2.預制艙整體防護等級不低于IP43,具備防塵、防潮、防凝露的效果;艙體內部采用鋼板及阻燃絕緣隔板嚴格分成各個隔室, 各個隔室之間的防護等級為IP40。
3.預制艙應具有良好的防腐性能,艙體在40年內不銹蝕,其他艙體附件應達到同等的使用壽命水平。
為確保艙體的高低壓、自動化等設備的可靠運行,并實現、防塵、防潮、防凝露,預制艙艙體均需要密封。采用硅橡膠或三元乙丙材料制作的密封條,高壓和低壓的進出線電纜孔采用方便于密封的敲落孔,為確保現場電纜連接后的有效密封,預制艙廠家應隨設備配置電纜多徑密封件。
預制艙外殼形狀應不易積塵、積水,艙體頂蓋應有明顯散水坡度,不應小于5%,頂蓋邊沿應設有滴水沿,防止雨水回流進入艙體。艙體制作盡可能少用外露緊固件,以免螺釘穿通外殼使水導入殼內;對穿通外殼的孔,均應采取相應的密封措施,若實在無法避免使用外露緊固件,則選用不銹鋼緊固件,防止緊固件生銹。
艙體外觀色彩大方、協調、無光污染,內部色彩要與艙體內部安裝的電器設備顏色相協調。
艙體保溫與耐寒要求
1)預制艙艙體采用的保溫措施與工藝:采用雙層鋼板(內部填充物采用建設部許可聚氨酯防火保溫材料,確保整個預制艙的保溫和防火性能)+環保金屬裝修層或非金屬圍護材料;門板厚度不低于50mm,達到“24墻”保溫功效。
2)艙體門板應采用保溫措施,內門板相對于外門板處于懸浮狀態(點接觸),小間隙不小于3mm,?內門板和外門板之間填充阻燃發泡材料(聚氨酯),密度37kg/m3,內門板和外門板的熱傳導率減少至2%。
3)艙體內設置自動溫控系統,并加裝工業型加熱裝置,具備長時間加熱功能,不得采用民用電暖氣或暖風機,以艙體內的運行環境的穩定性。
4)高低壓艙體同時具有自動啟停空調系統和高濕排風裝置,在各個隔室溫度50℃或低于0℃時自動啟動空調,調節向內溫度,當箱內相對濕度80%,自動啟動進風風閥和排風軸流風機,確保各個隔室內設備,尤其是自動化設備可靠運行,溫度、濕度控制器的返回門限為啟動值-6。
5)空調:為設備可靠運行環境,艙體內裝工業空調系統。 ???????
6)艙體內設驅潮裝置,內部元件不發生凝露。
預制艙艙體接地
預制艙的艙體底架上應設接地導體,該接地導體上應設有與接地網相連接的固定接地端子,與預制艙內各設備接地和保護接地相連,并應有明顯的接地標志。接地端子為直徑不小于12mm的銅質螺栓。預制艙的金屬骨架,高配電裝置、低配電裝置和變壓器室的金屬支架均應有符合技術條件的接地端子,并與接地導體可靠地連接在一起。預制艙每臺艙體的底架外部應至少設有4個明顯的接地點,該接地點應采用銅板與可靠底架焊接,并配有直徑不小于12mm的銅質螺栓,以便現場進行艙體與基礎接地網的連接。
預制艙二次屏柜布置要求
1)二次屏柜尺寸統一為2260×800×600mm;通信屏柜尺寸統一為2260×600×600mm。
2)屏柜門軸設置在右手側(面對屏柜),柜門打開角度應方便整裝置更換及安裝。二次線纜通道應采用金屬線槽,考慮抗干擾以及防電磁屏蔽措施。
3)屏柜底部預留線纜進出孔,強弱電應分開。艙體進出線電纜為底部鋪設方式時,應布置在防靜電地板與艙體地板之間,并安裝走向槽。預制艙內的一、二次線纜的敷設需有的線纜通道,且相互立、密閉。
4)艙內屏柜外觀統一,屏柜名稱、廠家名稱等標識的位置、字體、高度應全部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