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類區分
田黃凍石:田黃石中上品,全石通體明透,似凝固的蜂蜜,潤澤無比。
銀裹金:銀裹金田黃似去了殼的新鮮雞蛋,外表生著一層淺色白皮,光澤明亮,甚為名貴。
白田石:田坑石中色白者,名“白田”,多產自上、中坂。白田石色非純白,多略呈淡黃或蛋青色,似豐脂玉,蘿卜紋明顯,有紅筋,格紋如血縷,以質靈、紋細、格少者為佳。
金裹銀:田黃石中上品,似羊脂油塊,外表色著一層鮮嫩黃皮,皮與肉形成鮮明的色彩反差。
雞油黃:出產于上坂區和中坂區的交界處,質細密堅實,濕潤凝膩,石之表面色有一層似雞油的皮。
桔皮黃:刻石出產于中坂區,色澤艷麗,黃中略帶微紅,質地。
黑皮田:亦名“烏鴉皮”,色澤多為桂花色,外皮如漆似炭,利用此石雕刻作品,外表黑皮和里面的黃色,反差尤為強烈。溪管田:溪管田是指意外散落于壽山溪中,或農耕露出的石頭,被順手丟入溪中的田石,主要積存于中坂溪的中管屋附近而得名,又稱為溪中凍。這種田坑石因久蘊溪水中,石質相當靈透瑩澈,色澤略淡,皮層極薄或無蘿卜絲紋。
橘皮紅田:主要產于上坂和中坂。又名“紅田”、“紅田石”,橘皮紅田如其名色如橘皮,鮮艷通明,稱“橘皮紅田”。紅田極為少見,色如丹棗者,極為。其質細嫩凝潤,微透明,肌理隱含蘿卜紋,是稀有的石種。
田石——產于壽山鄉內外洋的溪田中。上有坑頭洞,洞旁有溪,長約數里,即壽山溪。通常以溪水所灌溉的水田范圍,作為出產田石的界限。其品種根據產地不同,分上坂、中坂、下坂、碓下坂及擱溜田等,其中中坂所產田石尤佳。色分紅、黃、白、黑等。紅者曰“紅田”,黃者稱“田黃”,白者呼“白田”,黑灰者謂“黑田”。另有外白內黃的“銀裹金田”、外黃內白的“金裹銀田”、外裹黑色薄皮的“烏鴉皮田”。
人們按其色相之差別,又劃分三個等次十種類別:
1、標準田黃的色澤,屬上品
(1)色濃而微泛橙紅,接近桔皮紅,但紅的成分略少,稱“橘皮黃”。
(2)黃中帶赤,色明快的,曰“黃金黃”。
(3)黃而帶赭,如將熟或熟透的枇杷色,叫“枇杷黃”。
2、中品
(4)黃色再淡的有“桂花黃”,雖屬黃色但略帶粉白色調。
(5)比桂花黃清淡、質靈膩、細嫩、而又比白田稍黃的稱“雞油黃”。
(6)黃而微褐如熟栗的,稱“熟栗黃”。
3、下品
(7)稍淡于熟栗黃,質滯而黝的為“肥皂黃”。
(8)色黯褐而質如鹿目的稱“糖粿黃”。
(9)黃色淡如蜂蠟,質比雞油黃滯結些的稱“密蠟黃”。
(10)介于桂花黃和肥皂黃之間的,稱為“蕃薯黃”。
“格”與“皮”是田黃石的重要特征,也是辨別真偽的依據之一,所以在加工時要注意適當保留。但是格紋過多、石皮過厚,畢竟會影響田黃石的品質,因此雕刻高手都巧妙地狩其加以利用,既保留它的特色,又可化弊為利。
近些年有人采用各種辦法,試圖以人工合成等辦法仿造“田黃石”,引起了鑒藏家們的關切,怕真假難分,影響田黃的身價。其實這種擔心是多余的,因為“田黃石”雖來源于壽山凍石母巖,但是在特定的自然環境和條件下,經過百萬年漫長歲月的浸潤變化才形成的,它所具備的天然光彩和觀賞收藏價值,絕非人工模仿所能替代的,也是可以鑒別的。所以兩者不能相提并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