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別紋飾
瓷器的紋飾往往與時代、制作工藝和地區(qū)等有關,紋飾的精美程度也是評價瓷器價值的重要標準。例如,明代的青花瓷器紋飾通常較為樸素,而清代的瓷器則在青花的基礎上發(fā)展了粉彩和釉里紅等多彩繪畫技法。鑒別紋飾需要觀察其線條、結構和色彩等方面,有一定的性。
通過聲音判斷
在沒有鑒定工具的情況下,可以通過叩擊古董瓷器的聲音來判斷其真?zhèn)巍U嬲墓哦善饕驗樘ベ|的細膩,所以敲擊聲應該比較清脆,而且聲音會持續(xù)比較長時間。如果敲擊后的聲音顯得很沉悶,那么很可能是仿制品或者是質量較差的瓷器。
所謂澀、滯、燥與潤、滑、爽,每一個字都是一片天地,每一個字都是經驗、汗水甚至淚水的結晶!要品味出其中的真意、深意和精意,一定需要成千上萬次地反復上手、揣摩、總結、凝練、提純。
其次,瓷器的衣著亦即釉質也決定著瓷器是否出汗和出汗的多少。總的趨勢是,透明釉比乳濁釉易出汗,玻化度高的比玻化度低的易出汗。
新的瓷器,無論是蒸煮還是燒烤,無論是打磨還是涂藥,無論是土埋還是海泡,任他絞盡腦汁、搜索枯腸、百計千方也終究無濟于事,諸多努力也許能蒙騙人們觀感,但欺騙不了人們的手感!
工藝痕跡應該說是非常復雜的,也非常難搞懂。元代以前老窯瓷器,里面基本上是不修胎的,自然拉出來的。在拉的過程中有一厘米左右的螺旋式拉坯痕跡,或深或淺,因器型、窯口、生產地域不同而定。
以前我總結了半天,認為凡是有這種拉坯痕跡都差不多。為什么得出這種結論?因為這么多年我到景德鎮(zhèn)去看,發(fā)現(xiàn)這種拉坯沒有人會了,不多見了,拉出來的效果和我說出來的這種現(xiàn)象有很大的區(qū)別。
我現(xiàn)在的體會是有很多氣孔痕跡、褶皺痕跡在一些粗制仿品器物上過于集中,比如拉坯以后就人為制造一些褶皺痕跡或者是氣泡痕跡,不是很均勻很自然。
拉坯和煉泥的工藝過程,包括修足的工藝過程很復雜,到今天為止,我?guī)缀鯖]有見到一件現(xiàn)代仿品的底足是這么樣的,我講得都是小件器物。無論是高足杯還是盤碗,平切足成直角,燒出來以后平切足的內部向里收縮,幾乎成為一個拋面八字形,這種東西怎么形成我不得而知,好像就靠外沿的邊支撐燒的,里面是一個八字形,大多見于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