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除繼承新安畫派的精髓外亦吸收各家各派之技法。中后期淺絳彩名家之一的汪友棠(又名汪棣)也是新安派畫家,曾師從程門,《黃山畫人錄》曾記:“汪棣字友棠,好讀書,長于畫,挾技游南北,人珍其畫爭禮之”。人物、山水、花鳥皆擅長,山水畫的筆意設色頗像程門橫筆點苔風格。這些新安畫派中頗有造詣的畫家到景德鎮創作淺絳彩,他們不光自己畫,還傳授技藝給他人,把新安畫派的藝術表現手法播撒到景德鎮,再一次深深地影響了陶瓷繪畫藝術,淺絳彩瓷器也受到晚清的“婁東畫派”、“虞山畫派”、“揚州畫派”、“海上畫派”的影響,呈現出不同畫派競相留芳的局面。晚晴新安畫派的淺絳彩瓷器畫家以方面以黃山為背景特征,運用新安畫派的技法創作淺絳彩,另一方面,他們還以唐、宋、元、明、清時期的重要流派的作品為摹本,運用其技法及畫意進行創作。從他們的作品中能看到其模仿前朝畫派的畫風,如汪友棠曾仿宋代米芾的“米家山水筆法”,清代惲壽平“白云外史之畫法”、清代華巖“新羅山人筆法”的繪畫山水,其作品明顯帶有前朝畫派的風格特征。
淺絳彩瓷中的文房器,因文人氣息濃厚,制作精良,器型特而受到相關藏家的關注,如:一件大口徑的筆筒的價格,與五年前相較而言,已翻了3倍之多。近幾年,各大型拍賣會如:嘉德、中拍國際等拍賣公司都已陸續推出淺絳彩瓷專題,深受愛好者的歡迎。
十年前,若是收藏淺絳,先不要說是不是一種好的投資,不免在學術體系上就為人所嘲笑,甚至有一種不明言的品位上的輕視。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在歷來的觀點中,晚清民國瓷器就不為世所重。更何況是彩質輕薄容易湮磨的淺絳彩瓷。須知淺絳彩瓷興起于同治光緒年間,基本在太平天國戰亂的背景下,前后50余年,若放寬年限,至多不過存在70年,旋即被新粉彩取代,在瓷器史上素來不受重視。而且因為其年代并不久遠,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文物商店此類器物多不勝數,所以一度被輕視為“大路貨”。而其輕靈豐盈的色彩,也未必合乎人們對于瓷器發色艷麗的喜愛,所以長期以來,被視為“不入流”也是自然。大約十年前,即便是淺絳彩瓷名家之作,一個瓷盤,5,000元亦可入手。這乃是工薪亦可為的收藏行為,自然為資本所不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