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因為我不恰當的教育和溝通方式,學業受到非常大影響,醫院診斷得了焦慮癥。現在已20多歲,不愿跟我溝通,常常不耐煩、對自己不自信,但表現又似乎很自負的樣子,有好多習慣比如花錢大手大腳等我看不慣,卻不知怎么跟他切入話題?哎,咋辦呢?
不知道她年齡多大?建議先前往當地精神衛生中心或是三級甲等醫院精神科/心理健康科具體評估診療。
家長的爭吵會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通常是因為孩子會把爭吵的原因歸結到自己身上: 因為我成績不夠好,所以爸爸媽媽才會不開心;因為我不夠懂事,所以他們才會爭吵等等。
有時候可能這些自我否定來自于父母有意無意的言語和表情。比如吵完了用嚴厲的口氣對孩子說:“你怎么還不去做作業!”或是帶責任歸因的“都是因為你呀!”
根據你描述的情況,孩子有可能自己也覺得自己拖累了母親,開始完全否定自己存在的意義,不覺得自己被任何人需要。
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建議一方面家人可以著重對孩子進行積極的肯定。對她具體的行為、做的事情、表現出來的特點來進行表揚和認同。另一方面可以幫忙緩解她母親的育兒壓力,讓她的母親能有時間、經歷體驗并且表達自己對女兒的愛和需要。從而讓孩子覺得自己的存在是有意義的。
以上主要是根據你的描述進行的推測,了解具體情況的話對應的干預手段會更有效一些
劉聰文心理老師 -08-3012
每個人的具體情緒表現特征不同,可能表現為情緒低落、煩躁易怒、興趣缺乏、同時并發出現睡眠或進食等問題,對自己的生活、學習、工作、人際交往等造成負面影響。
各類心理問題本身和身體疾病類似,也都有生理基礎,在不接受評估干預的前提下,只進行自主調節很可能會延誤治療,因此并不建議。
這樣的情緒產生有環境的原因,但如果你因此覺得困擾,并且當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或是家庭中,仍然無法跳脫出來,那它顯然對你的社會功能造成了負面影響。
其實抑郁本身是一種很常見的情緒狀態,這背后可能是悲傷、愧疚、自責等各類負面情緒到達了一定程度之后引起的情緒低落的反應。而這些負面情緒本身也有非常多積極的意義,也是能體驗對應積極情緒的前提。
“抑郁癥”才是臨床的疾病,但也是較為常見的一個心理問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年全球范圍內遭受抑郁癥考驗的患者約在2.64-3億人左右。只要及早發現及早干預,絕大部分人都能在幾個月到兩年左右康復,并沒有那么可怕
某某某某人-04-13
老師你好,我今年高三,暴躁易怒,失眠易醒,對聲音極度敏感,心情長期低落,莫名其妙哭,失去興趣,沒有動力學習,經常發呆 極度敏感警覺,怕黑,害怕晚上一個人睡覺,害怕會有人傷害我,害怕自己說的話得罪了別人。總是想以前被校園暴力的經歷,對身邊的人都產生懷疑不信任,我該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