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567”瓷器可以追溯到清代,我說不對,宋元明清都可以追溯到,但是追溯的含義是借鑒,而不是說元明清時期都有“567”的存在,從宋代的影青釉開始,景德鎮瓷器初露鋒芒,元青花的出現開始奠定其在中國瓷器中領風騷的地位,明清兩代的御窯廠更是將其推向世界舞臺。
“567”瓷器的設計,在那個時代是的,是高規格的,是有歷史淵源的。從圖案的設計的角度看,既有民末的老藝人、老作坊的參與,也有央美等參與,也有中國古瓷器的研究的參與,我們從清三代瓷器的回字紋、八寶圖案、纏枝蓮花紋、清代的墓碑的龍紋等都能在“567”瓷器中找到那種一脈相承的氣息和設計感;從材料制備的角度,可謂煞費苦心啊,為的高嶺土等材料從前都用于用瓷,如今用在了日用瓷的“567”瓷器上,釉色都取自礦石,研磨加工后燒制成色,絕非化學顏料,相關參考資料附于文末……
熟知“567”瓷器起源的人都知道,“567”的設計是以實用為主,兼具美觀,瓷的服務對象是出口創匯以及少量國家招待外賓機構使用,中低檔的一般用作內銷瓷,可以這么說,“567”瓷完全拋棄了明清時代用瓷的奢侈和揮霍。
567瓷器鑒定
萬壽無疆是存量很大的一個款式,但是的萬壽無疆很少,可以說,市面所見的都不是萬壽無疆。的萬壽無疆盤至少滿足5個條件:、沒有表面磨損;第二、沒有磕碰沖線;第三、繪畫嫻熟流暢;第四、填彩要勻稱且富有立體感;第五、也是關鍵的一點是顏色要正。
事實上,無壽無疆既是“567”瓷器中經典的一個款式,也是比較有制作難度的一個款式。要求其中凹陷的紋路不被紅色顏料填充,又要求凹陷的紋路四周被紅色顏料填滿。這就是所謂的填彩,即填入彩色顏料的功夫,在全憑毛筆繪畫與小工具(忘了是啥了)輔助的條件下,要想做到填彩與繪畫的和諧感,并不容易,根據往期文章里的反面案例,就可以知道,新的萬壽無疆的填彩是多么惡俗!
顏色是“567”瓷器永恒的話題,這是礦物質顏料與化學顏料的斗爭,也是567新老瓷器的鑒定核心區別所在。礦物質顏料經過30年,光澤柔和不刺眼,賊光褪去;反觀化學顏料,處處透露著低廉、違背眼球觀感的光澤。
讀到這,很多人不懂,不明白,不明白什么是違背眼球的觀感,舉個簡單的例子,你割開一個樹干,其中的樹干的花紋和顏色是鮮活的、自然的、柔和的;但是你使用噴漆,得到的樹干的花紋、顏色是違背眼球觀感的,它的光澤是直刺你的眼球的。 ——臘八粥童子
經常在一些瓷器底部落款景德鎮藝術瓷廠美研室多少年寫等,到底景德鎮藝術瓷廠款瓷器價格多少它們來歷及歷史背景又是什么了,下面跟隨來探討一下藝術瓷廠的背景。景德鎮藝術瓷廠始建于一九五八年九月,產品銷往東南亞和歐美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 粉彩瓷是景德鎮四大傳統名瓷之一,它源起于康熙,精于雍正,盛于乾隆。有三的歷史,粉彩瓷是釉上裝飾的一種形式,素以其線條纖細,色彩豐富,粉潤柔和,光澤瑩亮和秀美嬌艷的大特色而于世。五十年來我廠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弘揚和發展了粉彩陶瓷藝術,為粉彩瓷這顆“東方藝術明珠”增添了光彩。
藝術瓷廠老藝人名單畢淵明、章仕保、吳康、王小凡、葉震嘉、趙惠民、常兆新、涂菊清、潘文復、章亮、章文超、王隆夫、田慧棣、翟筱翔、沈盛生、徐煥文、鄒甫仁、余文襄、葉冬青、陳先水、周湘甫、。葉震嘉、常兆新、鄒國均、汪昆榮、吳元清、王一亭、王鶴亭……許多人物現在只能從歷史和瓷器中品讀,可謂“家家抱荊山之玉,個個握靈蛇之珠”,各懷絕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