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款是分辨古董瓷器真假的重要決定因素之一。567瓷是后由國家興辦的瓷廠在50年代到90年代生產的瓷器,是那個年代中國乃至全球的高制瓷水準,成為時代絕響。近年來567瓷紅色官窯瓷器拍賣價格不斷攀升,很多古董商手上的567瓷出手價格接連翻倍,強大的市場需求催生了近兩年的567瓷收藏熱潮。
為區別80年代后期出現的“新廠名”款,此時的廠名款可視為“老廠名”款。老廠名款從50年代出現,一直使用到1964年10月止。
各廠啟用老廠名款的時間如下:
1、瓷廠:1952年10月
2、工藝美術瓷廠(雕塑瓷廠前身):1956年
3、新平瓷廠(人民瓷廠前身):1957年
4、宇宙瓷廠:1958年
5、瓷廠:1958年
6、市工藝美術瓷廠(藝術瓷廠前身):1958年
7、紅星瓷廠:1958年
8、東風瓷廠:1959年2月
9、光明瓷廠:1961年8月
10、市陶瓷彩繪合作工廠(新光瓷廠前身):1962年1月
11、市陶瓷合作工廠(紅光瓷廠前身):1962年
12、曙光合作工廠(曙光瓷廠前身):1962年
13、景興瓷廠:1962年8月
14、新華瓷廠:1964年
15、為民瓷廠:1965年 ,投產時稱美術瓷廠, 1966年6月改名為民瓷廠。
藝術瓷廠”——景德鎮乃至中國陶瓷業的。
作為景德鎮瓷廠之一,“藝術瓷廠”以生產釉上裝飾陳設藝術瓷為主,它是一個在景德鎮婦孺皆知、家喻戶曉的名字,是時代的產物,亦是時代的象征,仍在影響著時代。誕生之初,它就好似一處收集無數陶瓷秘密的百寶箱,囊括當時紅店、作坊業的,舊式傳統在這里融匯,被繼承、發展和創新。即使在停產改制后,“藝術瓷廠”這塊招牌仍舊發光,因為它對整個景德鎮乃至陶瓷界的影響,已經滲透進骨血里。
那么自1958年9月成立,到1998年停產改制,“藝術瓷廠”這40年里是怎樣光景?我們探訪那些與“藝術瓷廠”同呼吸共命運的人物,在他們的回憶里,穿越到“藝術瓷廠”的白金年代。
“藝術瓷廠”的前世今生,徐煥文一路見證。和他的出身一樣,“藝術瓷廠”可謂出身、根正苗紅。
解放初期,景德鎮陶瓷業仍然很困難,有資料顯示:陶瓷業主大量破產,百業蕭條,工人大量失業;陶瓷藝人四散,有的流浪,有的返鄉,有的甚至上山為僧,四處尋求生活的出路;存者也是慘淡經營,難以維持,曾經制造出無數美侖美奐的瓷器的景德鎮陷入歷史底谷。
徐煥文經歷過那些苦難。盡管他的父親徐永權(名韻泉)是近現代陶瓷名家,1912年就讀中國陶業學堂,師從周小松;后任教于江西省立窯業學校,擔任繪瓷指導員;20世紀30年代在景德鎮開設“三友瓷店”,擅長人物瓷畫。但是父親英年早逝,徐煥文12歲就進入作坊學藝,1953年底進入景德鎮陶瓷美術生產合作社,師從汪野亭之子汪少平學習粉彩山水。從此,他從普通社員到生產小組長、生產大組長、美研所副所長,和“藝術瓷廠”一同成長。
就在徐煥文進入景德鎮陶瓷美術生產合作社那年,組織上派趙淵來景德鎮擔任市委書記。趙淵在景德鎮一干就是十余年,他和夫人韓光的到來對景德鎮陶瓷業特別是“藝術瓷廠”意義重大。
在“藝術瓷廠”,常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某件參展、參賽作品創出單件;某家公司預付數萬元定金,只為一套瓷器;某次交易會,為廠里帶來巨額訂單。
屆景德鎮陶瓷節上,該廠王隆夫、翟筱翔主創的“六鶴同春”雙千件瓷瓶,因為采取手工成型、利坯,整個創作耗時三個月,難度。這件作品在陶瓷節上獲獎后,當場被印尼華僑以12萬元的價格收藏。
1989年,該廠為香港中藝公司制作一套244件的仿古瓷,一套價格超過5萬元。當時廠里制作了500多件,拿走244件后剩下的都存入倉庫漸漸被人遺忘,直到倉庫纖維板腐爛,這些瓷器才重見天日。曹新民查證后,寫了一篇《清同治皇帝的御婚瓷在景復制》的文章,并且得到北京故宮博物院的耿寶昌先生證明,這套瓷器立刻身價倍增,創造出“一篇好新聞為瓷廠帶來十萬效益”的奇跡。
因為有雄厚的資金支持,藝術瓷廠顯得尤為立,它有自己的食堂、醫院、澡堂、禮堂、保育院、哺乳室,還有自己的學校,其中學校是瓷廠投入大的地方。它的子弟學校又名五七中學,除了基本課程之外,請廠里的陶瓷授課;它的721大學,就是后來景德鎮陶瓷職工大學的前身。
關鍵的是,藝術瓷廠自建起就擁有眾多的名家大師,世家后裔和瓷苑新秀,它好像一具孕育母體,培養著各種和陶瓷藝術有關的人才。1990年,該廠獲高中級職稱人員達410人,是國內的藝術陶瓷生產,出口基地之一,在海內外贏得了“瓷國明珠”的稱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