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脈的象征
明清官窯瓷器因“官搭民燒”制度存世,底款、紋飾均體現(xiàn)帝王審美。如清乾隆御制洋彩胭脂紅地軋道花卉紋梅瓶,其繁復(fù)的琺瑯彩工藝至今難以。
性決定溢價空間
全球存世的汝窯瓷器不足百件,每次現(xiàn)身必引激烈競投。2017年北宋汝窯天青釉洗以2.94億港元成交,每克價格超黃金2000倍。
“流傳有序”是關(guān)鍵
選擇著錄于《石渠寶笈》《清宮瓷器檔案》或源自藏家的拍品。2020年一件有英國藏家傳承的明成化斗彩雞缸杯,溢價率達(dá)65%。
款識與工藝特征
款識:官窯瓷器底款多為帝王年號,字體、布局有特定規(guī)律。如康熙“大清康熙年制”款為楷書,雍正款則多為篆書。
工藝:不同時期工藝特征鮮明。如宋代汝窯采用“裹足支燒”,底部留有細(xì)小支釘痕;清代琺瑯彩則采用多層填彩工藝。
瓷器鑒定的三大常見誤區(qū)
一、過度依賴款識
款識雖是重要依據(jù),但高仿瓷款識已可亂真。需結(jié)合胎釉、器型等綜合判斷。
二、迷信“流傳有序”
部分贗品偽造傳承記錄,需通過科學(xué)檢測與實物比對驗證。
三、忽視民窯價值
民窯瓷器雖無官窯光環(huán),但同樣具有藝術(shù)與歷史價值。
宋代汝窯天青釉洗
特征:釉色天青,開片如蟬翼,底足有三至五顆支釘痕。
鑒定要點(diǎn):釉面光澤柔和,胎質(zhì)細(xì)膩呈香灰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