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品胎質、釉質過細
在仿造古瓷時的當時社會生產力,生產手段等,都比當時的真品生產時的時代要進步,而仿造者又怕做得不精,不細,不真,所以在仿造時的用胎釉料加工都是充分利用了當代的生產技術條件,故而往往在精細程度上做得會更加細致,有過之而不及。
如果有經常去景德鎮瓷都拜訪過那里面的制瓷師傅,了解新瓷作舊的手法,或者有經常到瓷都的老城區那些建筑工地上撿一些作舊的瓷碎片,那么辨別真偽的眼里就會不斷提高了,當然,真正要提高辨別水平還是得多接觸真品,多看真品,且了解到每個時代的文化特點,總之,仿古瓷器目前都是現代人的所為,所以或多或少都會帶有一些現代人的工藝痕跡。
斷時代的要領是把握陶瓷的造型、紋飾及釉色特征,根據造型、紋飾及釉色特征可斷定陶瓷的大概時代,如龍紋,隋唐時期多以雕塑的形式出現,用來裝飾壺柄,宋代的龍紋則多以刻花和印花出現,其形象十分規整,與同期的繪畫和織銹等工藝品的龍紋如出一轍,元代的龍紋矯健,明請的龍紋富于變化。再如郎窯紅釉,一望釉色便可斷定其上限為康熙時期產品,而鈷藍釉瓷器,其上限肯定不會早于元代早期。造型也是如此,如鳳尾尊,其上限不會早于清初。再如棒槌瓶,其上限也不會早于清初。還有梅瓶,宋代開始流行,宋、元、明、清歷代都生產,但每個時期的造型曲線變化都不一樣,把握住每個時代標準器物造型的曲線變化,自能斷定其時代。
根據造型、紋飾及釉色的基本特征,要求鑒定者熟悉陶瓷史,尤其是博物館展出的藏品及其所出的各種圖錄,是學習陶瓷史的基本教材。近年興起收藏熱,各種收藏類書刊亦應運而生。但其中有不少書刊商業味過濃,又非工作者所編,謬誤連篇,誤導讀者,害人非淺。故讀者在選擇參考書時,一定要慎重。為讓初學者少走彎路,我推薦幾本較好的書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