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恐龍蛋化石遺址位于黃山區城西40公里的廣陽鄉黃土嶺,遺址南面緊靠太平湖。該遺址是1995年初,銅黃公路(銅陵至黃山)黃土嶺路段施工時發現。出土蛋化石的面積有近百平方米。出土的恐龍蛋化石,經省考古人員現場發掘和國家古生物研究鑒定,屬于7500萬年以前,恐龍中鴨嘴龍類的蛋化石。出土地的蛋化石有扁圓形、橄欖形兩種,扁圓形直徑為10—12厘米,橄欖形長18厘米,徑6—7厘米。據公路施工人員介紹,總共出土有5—6窩,數十枚,大部分被毀,省、區二級僅收藏20余枚。恐龍蛋化石遺址在我省是出土,因此,被列入1995年安徽省重大考古發現之一。
生物變成化石的更有趣和不尋常的一種方式就是在琥珀中保存。古代的昆蟲可被某些針葉樹分泌出的粘樹膠所捕獲。當松脂硬結后并進一步變成琥珀,昆蟲便留在其中。有些昆蟲和蜘蛛被保存得非常好,甚至能在顯微鏡下研究它的細毛和肌肉組織。
早可以被明確歸類于植物界的化石是在寒武紀時的綠藻化石。這些化石像是絨枝藻目鈣化了的多細胞成員。更早的前寒武紀化石中有發現像是單細胞綠藻的化石,但依然不確定是何種藻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