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圓時分話中秋
中秋節(ji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秋節(jié)品賞月餅,已經(jīng)成了我國人們的常例。那圓形的月餅,象征團圓,反映了人們對家人團聚的美好愿望。
究竟是打哪時起,人們吃起月餅來著呢?據(jù)說始于元代,當時,朱元璋領(lǐng)導漢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約定在八月十五日這起義,以互贈月餅的辦法把字條夾在月餅中傳遞消息。中秋節(jié)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傳開來。
后來,朱元璋終于把元朝推翻,成為明朝的個皇帝,雖然其后清朝人入主中國,但是人們?nèi)耘f慶祝這個象征推翻異族統(tǒng)治的節(jié)日。
現(xiàn)在的月餅品種增多了,品牌也多了。味道可以說要啥有啥。然而,團圓的意味卻不濃了。大大小小的事整天把人弄得疲憊不堪。就連買個月餅,走個親戚都得忙里偷閑,來去匆匆。嘴里吃著月餅,心里想著煩心事。什么棗茸、五仁、黑芝麻味,都被現(xiàn)實的繁忙,精神的壓力沖淡了。親戚朋友也很難湊齊,不是這個有事,就是那個繁忙,想一家人坐下來吃個團圓飯都難。( 文章閱讀網(wǎng):
今年就買了兩提月餅,一提是拿去舅舅家,一提是拿去丈人家。到了舅舅家,舅舅沒在家,生病住院了,只好丟下月餅跑到醫(yī)院去看望病床上的舅舅。到了丈人家,本想所有親戚都到場來個大團圓,結(jié)果沒到幾個人,打了幾個電話也無濟于事,只好簡單吃個飯了事。
唉!好想放下心來,靜靜地體味月餅的味道,就為解饑解饞,就為尋找那種純潔的月餅情結(jié),或與家人坐在一起談笑風生,吃著月餅,聊著家務(wù)事,讓月餅回歸本來的意義,讓生活無憂,親人們都快樂團圓。
中秋時節(jié),鄉(xiāng)下的活多了起來。收黃豆,掰玉米,拾棉花,忙得斷人腸。盡管忙得不可開交,有一件事是做的,就是上街買月餅。
等到八月十五的晚上。我就會期盼著圓圓的月亮早早升起來。當羞答答、慢騰騰的圓月依上樹梢時,母親就會從堂屋里搬出家里的小方桌,放到堂門前。在小方桌上恭恭敬敬地擺上幾個小月餅,一般家里有幾口人就擺上幾個月餅,象征著一家人團團圓圓。再擺上一個大月餅,跪拜天跪拜地,拜過諸神,祈福五谷豐登和家人團圓以后。當一家人圍在一起,我便早早地拿來菜刀站在一邊,等著母親把繁瑣的儀式進行完畢,急不可耐地把菜刀遞過去,看著母親把大月餅切成均勻的十塊,全家人一人一塊,象征著一家人永遠的團團圓圓一條心。然后再分小一點的月餅,每人分一個,各自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心情像掙到黃金一樣厚實。我們小孩子沒那閑心賞月,對陰晴圓缺也說不出個一二三來,更探不出月亮發(fā)光的究竟。一家老小就這樣在圓月的夜色里,在院子邊的老梧桐樹下,或蹲或坐,擺起閑談,你接一句他又搶說一段,熱熱鬧鬧。屁股下的豆草吱吱作響,蚰蟲跳來跳去。龍門陣從吧嗒吧嗒的嘴巴里出來,空氣中彌漫著月餅香甜的氣味,歡樂里夾著汗水的咸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