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宮廷繪畫承襲宋制,但未設的畫院機構。朝廷征召的許多畫家,皆隸屬于內府管理,多授以錦衣衛武職。畫史稱他們為畫院畫家,實際上是宮廷畫家。洪武和永樂(1403~1424)兩朝屬初創時期,機構未臻完備,風格也多沿續元代舊貌。至宣德(1426~1435)、成化(1465~1487)、弘治(1488~1505)年間浙江與福建兩地繼承南宋院體畫風的畫家,陸續應召入宮,遂使明代院畫一時呈現出取法南宋院體畫的面貌,宮廷繪畫創作達到鼎盛時期。正德(1506~1521)以后,吳門派崛起,逐漸取而代之。明代宮廷繪畫以山水、花鳥畫為盛,人物畫取材比較狹窄,以描繪帝后的肖像和行樂生活、的文治武功、君王的禮賢下士為主。如商喜《明宣宗行樂圖》、謝環《杏園雅集圖》、倪端《聘龐圖》、劉俊《雪夜訪普圖》等都是其例。山水畫主要宗法南宋馬遠、夏圭,也兼學郭熙,畫家有李在、王諤、朱端等人。李在仿郭熙幾乎可以亂真,王諤被稱為“明代馬遠”。花鳥畫呈現多種面貌,代表畫家有擅長工筆重彩的邊景昭,承襲南宋院體傳統,妍麗典雅而又富有生意。孫隆從北宋徐崇嗣脫胎而出,專攻沒骨法。林良以水墨寫意花鳥著稱,筆墨洗練奔放,造型準確生動。呂紀工寫結合,花鳥精麗,水石粗健,自成一派。明代宮廷繪畫雖未取得像宋代院畫那樣劃時代的成就,但在某些方面也有新的開拓。
戴進 《仿燕文貴山水圖》 山石皴染兼施,淡墨烘暈,邊皴邊染的藝術表現手法,使畫面呈現出一派煙霓彌漫之態,恰到好處地表現了江南潤澤清幽的自然風光。此圖布局平穩,用筆圓渾,淡墨的巧妙運用,使作品圖中韻致舒雅。前景用濃墨圓點點畫樹叢,并以此襯出茅屋數椽,與右側溪水小橋、點綴人物相互照應,形成畫面的視覺中心。房舍里有高士遠眺,小橋上有士人覓句,書童侍后,一派悠然閑適的士大夫生活情趣。作品圖中峰巒,近坡皆用沒骨法,而視覺中心部分的房舍、樹木則以中鋒線條畫成,從而形成強烈的藝術對比。畫面由近而遠,層次分明,極富空間感,給讀者展現出一種空曠高遠的境界。作品圖中自款“錢塘戴進寫奉用言老師清供”,鈐兩印。右上角有董其昌款識:“國朝畫史以戴進為大家,此學燕文貴,淡蕩清空不作平日本色,更為奇絕”。故以《仿燕文貴山水》名之。講仿燕氏,其實亦不盡然,但題畫中點出此圖“不作平日本色”和意境締造的特點,倒是恰到好處。戴進山水,主要師承南宋。明王世貞講他“其山水源出郭熙、李唐、馬遠、夏圭,而妙處多自發之”。實際上,戴進除師法南宋四家外,還涉獵關仝、董源、范寬、米芾等諸家,使他的山水畫在水墨蒼勁的同時又渾厚沉郁,從而形成他自己特的藝術風格。《仿燕文貴山水圖》就是這樣一幅別出心裁,使人清新淡爽、耳目一新的佳作。
沈周 《臥游圖》冊頁共十七開。畫冊開首作者自書“臥游”兩字,楷法勁健。以后各開依次畫:仿云林山水(水墨),杏花(設色),蜀葵(設色),秋柳鳴蟬(水墨),平波散牧(設色),梔子花(設色),秋景山水(水墨),芙蓉(設色),批杷(設色),秋山讀書(設色),石榴(設色),雛雞(水墨),秋江釣艇(設色),菜花(設色),江山坐話(設色),仿米山水(設色),雪江漁父(水墨)。每幅均有作者題詩或詞。
末開跋云:“宗少文(宗炳)四壁揭山水圖, 自謂臥游其間。此冊方或尺許,可以仰眠匡床,一手執之,一手徐徐翻閱,殊得少文之趣。倦則掩之,不亦便乎,手揭亦為勞矣!真愚聞其言,大發笑。”全冊引首、畫、題詩、跋尾,成為統一的整體,表現著共同的意趣,陶醉在純樸的自然美景和美好的事物中,恬然自適,怡然自樂。
圖系《臥游圖》之《江山坐話》。是此冊頁七幅山水小景中的一幅。作品圖中近景集中于畫面右下角,溪邊濃蔭下兩高士相對而坐,侃侃而談;三株不同點法的樹木交融錯落,與左邊山坡遙相呼應;遠處屋宇若隱若現,藏露有致;遠山含煙,結構雅馴。款題:“江山作話柄,相對坐清秋;如此澄懷地,西湖憶舊游。”沈周鈐朱文印一方,上刻“啟南”二字。為沈周晚年爐火純青之作。沈周此冊頁除七幅山水小景外,還有花卉十幅。其中《秋柳鳴蟬》以淡墨畫柳枝,濃墨畫蟬身及足,極淡墨畫蟬翼,薄而透明; 《枇杷》剪裁得體,運筆酣暢,結構嚴謹,設色淡雅,均系沈周神來之筆。
浙派以戴進和吳偉為代表,活動于宣德至正德年間。因創始人戴進為浙江人,故有浙派之稱。繼起者吳偉為湖北江夏(今武漢)人,畫史亦稱他為江夏派,實屬浙派支流。戴、吳二人都曾進過宮廷,畫風亦源自南宋院體,故浙派與宮廷院畫有密切的關系。戴進、吳偉作為職業畫家,畫藝,技法全面,山水、人物都很擅長,山水畫成就尤為。但二人風格又有所區別,戴進變南宋的渾厚沉郁,而為健拔勁銳之體,但仍不失謹嚴精微;吳偉以簡括奔放、氣勢磅礴見勝。論者謂他“源出于文進(戴進),筆法更逸,重巒疊嶂,非其所長,片石一樹,粗簡者,在文進之上。”戴進、吳偉前后踵接,影響了一大批院內外畫家。追隨者有張路、蔣嵩、汪肇、李著、張乾等人。張路的山水畫水墨淋漓,人物畫則以挺秀、灑脫見長。蔣嵩善用焦墨,筆法簡率。汪肇作品多動蕩之勢。李著學吳偉筆法,遂成江夏一派。浙派至后期,一味追求粗簡草率,積習成弊,正德后遂見衰微。明代后期藍瑛,有人稱之為“浙派殿軍”,從師承、畫風看,實與浙派無涉。
明代早期,江南地區還有一批繼承元代水墨畫傳統的文人畫家,如徐賁、王紱、劉玨、杜瓊、姚綬等人。徐賁山水承董源、巨然,筆法蒼勁秀潤。王紱喜用披麻兼折帶皴作山水,繁復似王蒙,墨竹挺秀瀟灑,被稱為明代“開山手”。劉玨山水取景幽深,筆墨濃郁,近王蒙、吳鎮。杜瓊善水墨淺絳山水,多用干筆皴染。姚綬主要師法吳鎮、王蒙,風格蒼厚。他們的畫風堪稱吳門派。
還有一些畫家,雖未歸宗立派,亦各有建樹。如初宗馬遠、夏圭,后師法自然,以畫《華山圖》的王履;被稱為院派,給唐寅、仇英以較大影響的周臣;擅長水墨寫意人物和山水的郭詡、史忠;以白描人物著稱的杜堇等人。